查看所有试题
- 痰中带血丝,取以下哪组穴位较佳()患者,口苦,患者肢体、关节疼痛剧烈,遇风、寒疼痛加剧,女,情绪不佳,乳汁分泌不畅,头痛,先用热毛巾热敷
- 伴头痛、身热、鼻流黄涕、汗出等,肢体倦怠乏力,肿块或有或无,骨节酸痛,近日晨起月经来潮,晨起出现阴道流血,1岁。因母亲无母乳,或呕吐酸馊乳食,乳食不节,损伤脾胃
素体虚弱
- 留针时间最好是()不可过早除去溃疡生肌收口时所贴药膏,是为了()5~10分钟
10~15分钟
10~20分钟
20~30分钟
15~30分钟#避免过敏
避免脓液再次产生
避免创面不慎受伤
避免药效未充分发挥
避免降低溃疡面的吸收
- 下列哪种针刺进针方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艾条灸的类别不包括()施行无瘢痕灸换炷再灸,最佳时间为()施艾条灸的部位先后次序应本着()温针灸是哪两项疗法的结合()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
- 下列哪种针刺进针方法适用1.5寸以上的长针进针()温和灸操作中艾条应距离皮肤约()最符合隔姜灸的施灸程度的是()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1~2cm
2~3cm#
3~4cm
4~5cm
5~6cm
- 腧穴按摩操作过程中用力不应()按法最突出的治疗作用是()揉法适合于()关于腧穴按摩适应证,正确的是()不属刮痧疗法适应证的是()不属于刮痧禁忌证的是()按摩介质不宜选用()夏天如以蜂蜜、饴糖作为赋形剂
- 针刺得气的异常感觉是()施行无瘢痕灸换炷再灸,最佳时间为()无瘢痕灸施灸前要先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涂少量的凡士油的目的是()按法最突出的治疗作用是()具有消散作用药膏不宜烘烤过久,以免()胀
重
痛#
麻
- 针刺得气的异常感觉是()针刺适应证不包括()推法中作用缓和,可治疗腰脊酸痛、胸腹胀痛等症的推拿手法是()按法最突出的治疗作用是()腧穴按摩操作过程中用力不宜()关于腧穴按摩适应证,正确的是()全身熏洗法
- 具有以手代针,常用于昏迷不醒,中风不语,癔症发作等病的急救手法是()夏天如以蜂蜜、饴糖作为赋形剂时,为防药物发酵变质,应加入()按法
掐法#
搓法
抖法
叩法0.9%生理盐水
0.2%盐酸
0.5%甲醛
0.1%醋酸
0.1%~0.2%的
- 施行无瘢痕灸换炷再灸,最佳时间为()腧穴按摩操作过程中用力不宜()全身熏洗法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当艾炷烧到1/2时
当艾炷烧到2/3时#
当艾炷烧到3/4时
当艾炷烧到2/5时
当艾炷烧到1/3时持久
柔和
深透
轻浅#
均匀
- 针刺得气的异常感觉是()针刺适应证不包括()下列哪种针刺进针方法适用1.5寸以上的长针进针()温和灸操作中艾条应距离皮肤约()施温针疗法需将艾绒团捻于针柄上点燃,这一步骤在何时进行()推法中作用缓和,可治
- 无瘢痕灸施灸前要先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涂少量的凡士油的目的是()温针灸是哪两项疗法的结合()关于搓法的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按摩介质不宜选用()拔罐按拔罐形式分不包括()导热作用
有利于艾炷的黏附#
- 关于搓法的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患者贴药后出现局部瘙痒,其处理方法为()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
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
手法由重到轻,再由轻到重
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动作不宜中断碘酒涂擦
无须处理
改用油膏
- 留针时间最好是()施温针疗法需将艾绒团捻于针柄上点燃,这一步骤在何时进行()临床上使用最多的贴药法为()5~10分钟
10~15分钟
10~20分钟
20~30分钟
15~30分钟#进针前
进针后
针刺得气前
针刺得气后#
与进针
- 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兼见大便溏泄者,属()素体阳虚之人可见()脾胃湿热
胃阴不足
湿邪困脾
胃火亢盛
胃强脾弱#畏寒#
恶寒
恶热
寒热往来
但热不寒
- 痰少而黏,难以咯出,多属()气滞血瘀的病证可见()某患者脘腹痞满,男,19岁,两天前冒雨淋湿,咳嗽吐痰清稀,头身疼痛不适,其脉象可见()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阻塞引起的心肌梗死部位是()湿痰
燥痰#
寒痰
热痰
风痰滑脉
- 病人自觉胸中憋闷而长嘘气、嘘后胸中略舒,口吐涎沫,其病证为()某男患儿,有移动感,男,19岁,两天前冒雨淋湿,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吐痰清稀,#
三部寻按有力
来盛去衰
如轻刀刮竹阴寒内盛
肾阳不足
肾阴亏损
心阴亏虚
- 饭后嗜睡,神疲倦怠,属()刘某,女,未婚。咳嗽、胸痛、低热8个月,入夜低热(体温一般在37.3~38℃之间),伴有多汗,月经量少,面白颊红,舌红苔少而干
- 就诊时干嗽,咽喉干痛,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现见乳头皲裂,皮肤微红,肿块或有或无,乳汁分泌不畅,舌淡苔薄,透脓消肿人参养荣汤或八珍益母丸#
归脾丸或补中益气丸
乌鸡白凤丸或六味地黄丸
丹栀逍遥丸加减
七制香附丸或得生
- 57岁。风湿性心脏病病史7年。3天前淋雨后感冒,多寐,关节屈伸不利,自述用炒热盐热敷后疼痛减轻,有臭味,伴阴部瘙痒,喂食过程中饥饱无节制。近1周烦躁多啼,心阳不振
心悸,湿热蕴结
痛经,血瘀内结
- 女,54岁。精神恍惚半年,肤色黄,舌质淡,脉沉迟。患者病证诊断为()患者,色黄质稠,有臭味,脉濡数。该患者发病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证
气郁化火证
气滞痰郁证
心神失养证#
心肾阴虚证黄疸,脾胃虚寒肝郁,带脉失约
- 57岁。体胖,多寐,苔白腻,平素体弱,16岁月经来潮。经期经常错后,量少,头晕眼花,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药物调护宜选用()宜清淡素食
忌油腻、生冷、酒烟等生痰之品
常食党参粥、薏米粥以健脾益胃
多吃补肾填精之品,如胡
- 留针时间最好是()临床上选择毫针粗细、长短,应由下列哪项而定()下列哪种针刺进针方法适用1.5寸以上的长针进针()关于腧穴按摩适应证,正确的是()不属刮痧疗法适应证的是()5~10分钟
10~15分钟
10~20分钟
2
- 针刺适应证不包括()最符合隔姜灸的施灸程度的是()胃脘痛
高度水肿者#
咽喉肿痛
痛经
风湿性关节炎皮肤出现轻微水泡
皮肤出现大片发红
皮肤如正常颜色
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
局部皮肤起泡
- 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称为()下列哪种针刺进针方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不属于艾炷灸的是()施行无瘢痕灸换炷再灸,最佳时间为()最符合隔姜灸的施灸程度的是()腧穴按摩操作过程中用力不应()具有消积
- 艾条灸的类别不包括()施温针疗法需将艾绒团捻于针柄上点燃,这一步骤在何时进行()按摩介质不宜选用()A.温和灸B.雀啄灸C.直接灸D.回旋灸E.药艾条灸进针前
进针后
针刺得气前
针刺得气后#
与进针前后无关葱姜水
- 脉滑数,诊断为()食积
内燥#
气滞
水停
虫积胸闷气短,心悸怔忡#
心胸憋闷,且脉结或代
冷汗肢厥,口舌生疮#
心悸怔忡,面白舌紫
心痛肢厥,痛如针刺#
心悸心痛,心胸闷痛
心痛剧烈,得温痛减
心痛心悸,胀痛太息
心悸心烦
- 关于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中气下陷证的临床可见()寒湿困脾证的舌象为()大肠津亏证的主症是()眩晕欲仆,头摇而痛,项强肢颤,步履不稳,舌红苔黄腻,脉弦有力,里证病程较长
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
表
- 女性,现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神疲倦怠,苔白,高血压病史8年。3天前出现头晕眼花,苔白腻,脉濡滑。本病症病因病机为()患者,女性,晚出现腰酸腹痛
- 女性,反复发作,出现胸闷善太息,痛有定处,脉濡数。调护原则为()患儿,小便短黄,舌红苔腻,着痹
风湿热痹
以上都不是宜温热
可适量饮用五加皮酒
可适量饮用木瓜酒、蛇酒
忌寒凉、生冷、黏腻
可用鲜芦根泡水饮#牛黄解毒
- 女性,因琐事与邻居发生口角,痛无定处,苔薄白,脉弦紧。患者发病病因病机为()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暑湿感冒
气虚感冒#
以上都不是忧思恼怒,导致血瘀、痰郁、火郁,形成郁证#
忧愁思虑,水湿内停,心阳不振,郁久化火
- 心火亢盛证的主要辨证依据是()小肠实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肾病各虚证的共有症状是()心悸头晕,舌淡脉细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
心中烦热,口舌生疮#
心悸怔忡,面白舌紫
心痛肢厥,唇紫脉微心热下移#
胃热
外感热证
湿
- 吴某,脉细。辨证为()患者,10岁。三天来暴饮暴食,舌苔厚腻,27岁,脉濡滑。本病症病因病机为()患者,21岁,平素体弱,面色苍白或萎黄,利湿通淋
理气疏导
- 胃寒的呕吐是()下列表现中不属卫分证的是()呕吐清水,食物质稀无臭#
呕吐物酸臭混浊质稠
呕吐未消化的食物,酸腐臭味
呕吐物色黄味苦
以上均不是咳喘胸闷#
咽喉疼痛
发热恶风
口干微渴
舌边尖红
- 舌体瘦薄,舌色淡白,主病是()某患者因邻里不睦,近10天来常觉右侧胸胁疼痛,状如火灼,并伴烦躁易怒,19岁,两天前冒雨淋湿,咳嗽吐痰清稀,头身疼痛不适
- 患者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便而无痛,多属()脉的典型特征是()舌体瘦薄,咳嗽时轻时重,痰少而黏,偶带血丝,入夜低热(体温一般在37.3~38℃之间),形体消瘦,面白颊红,软弱无力
脉细如线
- 右少腹按之疼痛,重按突然放手后而痛剧者,常考虑为()中风或中风先兆的舌态可见()气滞
血瘀
肠痈#
虫积
燥屎内结吐舌
舌痿
弄舌
舌短
舌歪#
- 行动不便而无痛,多属()病人自觉胸中憋闷而长嘘气、嘘后胸中略舒,主病是()某患者患病数年,口干舌燥,女,22岁,未婚。咳嗽、胸痛、低热8个月,咳嗽时轻时重,伴有多汗,月经量少
- 窄V带的相对高度值与普通V带的相对高度值相比,其数值()。“认知心理学说”是由瑞士的心理学家()提出的。林火强度指单位时间、单位()长度上所释放的()。井口装置的标准压力必须()施工设计的最高压力。大#
小
- 不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常见CT表现的是()关节受伤后出现关节囊空虚、畸形,请指出最可能的原因()为防止红细胞对ACP测定的干扰,42岁,HR84次/分,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闻及4/6级粗糙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肺部未闻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