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 )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
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
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
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
头为五脏六腑精气会聚之所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扶正治则指导下确定的治法的是( )发汗#
滋阴
养血
益气
扶阳
- 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血液#
泪液
汗液
津液
气
- 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相接的是(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
- 从治法包括( )寒者热之
寒因寒用#
通因通用#
用寒远寒
热因热用#
- 肢体屈伸不利的症状与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的是( )寒为阴邪,伤人阳气,肢体失于温养
寒性凝滞,气血流行不畅
寒伤肌表,卫阳被遏,肢体失于温养
寒性收引,经脉拘急#
寒性黏滞,气机不畅
- 下列经脉中,具有表里关系的是( )冲脉与任脉
足阳明与足少阴
阴维脉与阳维脉
阴蹻脉与阳蹻脉
手太阳与手少阴#
- 中风的舌态是( )舌强#
舌痿
弄舌
舌纵
吐舌
- 肾气丸的主治是( )肾阴不足
肾阳不足#
脾阳不足
肝阴不足
肝阳亢盛
- 以下选项中,痈的临床特点有( )起病缓慢
易肿#
易脓#
易溃#
易敛#
- 具有轻扬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风邪#
寒邪
火邪
湿邪
燥邪
- 腧穴可分为三类,即( )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十四经穴、奇穴、特定穴
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经穴、络穴、阿是穴
经穴、络穴、经外奇穴
- 恶性肿瘤进行化疗常可引起骨髓抑制,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治法中不正确的是( )益气养血
疏肝理气#
扶正
滋补肝肾
健脾和胃
- 适用"急则治标"治则的情况的是( )阴虚咳嗽
持续低热
大小便不通#
慢性胃痛
下肢水肿
- 风池穴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后发际上( )0.5寸
1寸#
1.5寸
2寸
2.5寸
- 过度恐惧对气机的影响是( )气消
气结
气上
气下#
气乱
- 具有固护胎儿作用的经脉是( )督脉
带脉#
任脉
阴维脉
阳维脉
- 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要点包括( )肾虚精亏,冲任不足#
阳虚无以温煦脏腑,气血生化乏源,冲任亏虚#
气滞血凝,冲任不畅#
血为寒凝,运行不畅#
痰湿壅滞冲任,气血不畅#
- 肿瘤治疗中"扶正"的"正气"主要包括( )免疫功能#
睡眠功能
某些遗传的本质#
机体对有害因子的防御功能#
促进生长发育
- 下列选项中,不属肝生理功能的是( )调畅气机
通调水道#
助脾运化
调节生殖功能
贮藏血液
- 小儿惊风多见( )面色淡青或青黑
面色与口唇青紫
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面色青黄无华
满面通红
- 性味辛温的活血祛瘀药是( )丹参
艾叶
半夏
川芎#
郁金
- 属于但热不寒的有( )壮热#
身热不扬#
潮热#
骨蒸劳热#
五心烦热#
- 四神丸的主治是( )脾胃虚寒证
肾阳不足证
湿热痢疾
脾虚泄泻
脾肾阳虚泄泻证#
- 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心、肝、肾经
胆、胃、三焦经
心、肺、心包经#
心、胆、小肠经
肺、脾、胆经
- 治疗肺痈的主方是( )五味消毒饮
苇茎汤#
大黄牡丹汤
白头翁汤
普济消毒饮
- 望小儿指纹,食指第一节为( )气关
风关#
命关
火关
血关
- 具有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性质和特点的邪气是( )风邪
寒邪
暑邪
湿邪
燥邪#
- 气的运动形式包括( )呼吸
升#
降#
出#
人#
- 少寐多梦,梦则遗精,伴心烦,头目眩晕,心悸健忘,口干,小便短赤,舌红,脉细数。应诊为( )君相火旺型失眠
阴虚火旺型心悸
肝肾阴虚型眩晕
阴虚火旺型遗精#
肝肾阴虚型健忘
- 下列疾病中,不是手少阳三焦经所主证候的是( )小便不利
目赤肿痛
耳鸣耳聋
胸胁疾病
腹胀#
- 下列选项中,不宜用汗法的是( )表邪已解#
麻疹已透#
疮疡已溃#
自汗、盗汗#
失血、吐泻、热病后期津亏者#
- 引起"痛痹"的主要邪气是( )风邪
寒邪#
暑邪
湿邪
火邪
- 属于"补其不足"治疗方法的是( )和胃
补气#
养血#
活血化瘀
补阳#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风水泛滥证水肿的表现的是( )水肿由眼睑很快发展至全身
有恶风寒发热等
脉浮紧
舌苔白腻#
或咳嗽喘促
- 脾在五行属土,与其相表里的是( )小肠
胃#
胆
大肠
膀胱
- 足厥阴肝经起于( )大敦穴#
隐白穴
至阴穴
期门穴
少商穴
- 瘀血腰痛,治宜选用( )身痛逐瘀汤#
补中益气汤
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
- 炙甘草汤中,治疗心悸、脉结代之君药是( )党参
桂枝
炙甘草#
麦冬
熟地
- 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这是由于(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应于心,易扰心神
暑多夹湿,易困脾土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为阳邪,化火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