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蜂蜜的功效是补中、缓急#
润肺止咳#
解毒#
润肠通便#
调和药性
- 黄芪的功效为益卫固表#
利尿消肿#
缓和药性
补气升阳#
托毒生肌#
- 在中药"十八反"中,甘草反甘遂#
大戟#
芫花#
海藻#
藜芦
- 生地黄的主治证是热入营血身热神昏#
血热吐衄便血#
阴虚内热骨蒸#
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肠燥便秘#
- 下列属髓会的是悬钟#
哑门
百会
风府
绝骨#悬钟又称“绝骨”。
- 天麻的功效是清热平肝
息风止痉#
平抑肝阳#
祛风通络#
平肝安神
- 饮食不洁可导致的病痛是腹痛#
痢疾#
吐泻#
寄生虫#
损伤脾胃阴气
- 经络的生理功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
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感应传导作用#
调节机能平衡#
- 下列汤证中可以见到发黄的是( )茵陈蒿汤证#
栀子柏皮汤证#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抵当汤证#
小柴胡汤证#
- 湿热下注之带下病治则是针刺为主#
泻法#
只灸不针
补法
平补平泻属热实证。
- 更年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心火内扰除加心俞外还应加用膻中
劳宫
神门#
大陵
内关#上穴合用,清虚火,宁心神。
- 可用香薷治疗的病证有阴暑证#
疮疡初起
风疹瘙痒
水肿#
脚气#
- 百合地黄汤证、酸枣仁汤证的共同特点是( )病因情志所伤
病位与心有关#
病机阴虚内热#
病症心神不安
治法养阴安神#
- 三棱针法中点刺法常用的穴位是十宣#
十二井#
足三里
耳尖#
太阳#
- 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正确的是色泽鲜明属阳#
面见青色,与肝有关
数脉为阳,迟脉为阴#
色泽晦暗属阴#
腹胀、便溏、面见青色,为肝病犯脾
- 疫毒痢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天枢
曲池
内庭
大椎#
中冲#大椎、中冲泻火解毒。
- 治疗实火牙痛的治则是针灸并用
只针不灸#
只灸不针
泻法#
三棱针点刺出血实则泻之,实火不宜灸。
- 经络系统中的经脉包括的内容是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十二正经#
十五别络
十二经筋#
- 白芷具有的功效是解表散寒#
通窍止痛#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温肺化饮
- 可用于治疗阳偏衰的治法是阴中求阳#
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
阳中求阴
阳病治阳
- 小承气汤的药物组成中有(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甘草
- 寒湿困脾型泄泻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脾俞#
阴陵泉#
下巨虚
太冲
期门脾俞、阴陵泉可健脾化湿。
- 气的功能是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固摄作用#
防御作用#
气化作用#
- 胎位不正脾虚湿滞证宜选加脾俞
丰隆#
足三里
阴陵泉#
水道丰隆、阴陵泉二穴合用,健脾利湿导滞以助转胎。
- 耳针治病应注意的事项有老人小儿禁针
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针#
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者禁针
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针刺时不宜活动患部以防晕针
- 《金匮要略》指出瘀血的症状表现有( )肌肤甲错#
脉微大来迟#
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唇痿舌青#
大便溏薄
- 莲子所主治的病证是遗精滑精#
带下#
脾虚泄泻#
心悸、失眠#
肾虚阳痿
- 具有补益作用的润肠药是肉苁蓉#
锁阳#
杏仁
菟丝子
牛蒡子
- 厥逆证可见于( )乌梅丸证#
白虎汤证#
栀子豉汤证
茯苓甘草汤证#
四逆汤证#
- 刮柄法是临床较常用的--种辅助行针手法。应用刮柄法可以行气
补虚泻实
扶正祛邪
促使得气#
激发经气#
- 水制法有煮
润#
漂#
淬
潭
- 雄黄使用时应注意内服宜慎,不可过量、久服#
月经期忌用
孕妇忌用#
切忌火煅#
肾阳虚忌用
- 漏肩风的基本治则是针灸并用#
只针不灸
只灸不针
泻法#
平补平泻
- 下列关于朱砂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入汤剂包煎
忌火煅#
内服不可过量#
水飞研细#
辛温有毒
- 阳水的针灸治则为针刺为主#
灸法为主
针灸并用
泻法#
补法阳水治疗针刺为主,泻法。
- 应用穴位埋线治疗贫血所选的腧穴是关元
血海#
鱼际
气海
脾俞#血海、脾俞是应用穴位埋线治疗贫血所常选的腧穴。
- 收涩药中能收敛止带的药物是禹余粮#
海螵蛸#
莲子#
芡实#
金樱子#
- 少商是( )肺经的井穴#
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可治疗咽喉肿痛#
肺经的荥穴
大肠经的井穴
- 据《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包括( )强健宗筋#
因时制宜#
独取阳明#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
增强带脉束引功能#
- 扭伤的治则是通经活络#
消肿止痛#
祛风散寒
行气止痛
调和气血扭伤的治则是通经活络、消肿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