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的穴位是()穴位注射法在作耳穴注射时,一般剂量应为()印堂
太阳#
球后
丝竹空
上明0.1~0.5mL
0.1mL#
0.3~0.5mL
0.5~1mL
1mL
- 下列耳穴中分布于耳甲腔的耳穴为()心#
肝
脾#
肺#
肾
- 著《针灸大全》的作者是()足厥阴肝经联络器官()徐凤#
何若愚
窦默
李梃
高武循喉咙,夹舌本
入下齿中,夹口、鼻
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夹咽、系目
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
- 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章门
日月
石门
关元
俞府#
- 针刺基本手法有()不宜拔罐的情况有()电针有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插法#
仰卧法
捻转法#
震颤法
迎随法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
大血管部位#
高热抽搐者#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毛发较多的部位#
- 《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十二经筋维持人体功能的作用是()滑伯仁
皇甫谧#
杨继洲
李学川
徐风输布气血
约束骨骼#
屈伸关节#
协调阴阳
联系表里
- 肌肉薄浅部位腧穴进针法应用()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是()八脉交会穴共有()膀胱的募穴是()"……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的经脉是()夹持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 骨度分寸为9寸的是()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耳后两乳突之间#
腋前、后横纹头至肘横纹#
两乳头之间
前两额发角之间#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是()皇甫谧
滑伯仁
杨继洲
王惟一#
高武
- 药物灸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的经脉是()至阳位于()针刺上星时,宜选()艾卷灸
隔物灸
化脓灸
灯草灸
发泡灸#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脾经第4腰椎棘突下
第2腰椎棘突下
第1腰椎
- 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手太阴肺经的起始穴位是()与经脉循行有关的头痛是()14寸
15寸
12寸#
9寸
13寸云门
中府#
少商
列缺
少泽前额头痛#
头重隐痛
两侧头痛#
后脑头痛#
发热头痛
- 中脘位于()脐上3寸
脐上4寸#
脐上5寸
脐上6寸
脐上7寸
-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骨度分寸是()《针灸大成》的作者是()足太阴脾经循行有()合谷穴可以治疗()下列穴位中,属于井穴的是()艾炷灸包括()4寸
5寸#
6寸
8寸
9寸皇甫谧
滑伯仁
杨继洲#
王惟一
高武"入肺中,循
- 属五输穴的是()井穴#
输穴#
原穴
下合穴
经穴#
- 东汉张仲景撰著的著作是()《伤寒论》#
《曹氏灸经》
《肘后备急方》
《备急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 撰写《针灸聚英》的作者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百会位于()电针有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徐凤
何若愚
窦默
李梃
高武#中府
天府
关元
列缺#
养老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后发
- 合谷属性为()耳穴中,分布于三角窝区的耳穴为()井穴
原穴#
合穴
郄穴
络穴角窝上#
内生殖器#
角窝中#
神门#
盆腔#
-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穴位注射法在作耳穴注射时,一般剂量应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黄帝内经》
《难经》
《针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针灸甲乙经》#0.1~0.5mL
0.1mL#
0.3~0.5mL
0
- 电针电流的波型中,密波的频率为每秒()次,疏波的频率为每秒()次。《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载的经穴名有()天灸又称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50~100;2~5341个
354个#
349个
361个
365个化脓灸
发泡灸#
直
- 由古代"半刺"、"毛刺"、"扬刺"发展而来的刺法今称之为(),其运用的理论依据为()命门位于()中极位于()皮肤针法;皮部理论第4腰椎棘突下
第2腰椎棘突下#
第1腰椎棘突上
第10胸椎棘突下
第7胸椎棘突下脐下4寸#
- 拔火罐又叫(),古称()两前额发角之间的分寸是()吸筒法;角法12寸
8寸
9寸#
5寸
13寸
- 直接灸常用的方法是()()瘢痕灸;无瘢痕灸
- 拔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造成(),使之吸附于应拔部位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胃的下合穴是()负压;充血上巨虚
下巨虚
足三里#
至阳
温溜
- 拔罐法在古代主要是治疗()时,用来()大椎穴旁开0.5寸的奇穴是()《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疮疡;吸拔脓血乏角灸
子宫
定喘#
痞根
结核穴滑伯仁
皇甫谧#
杨继洲
李学川
徐风
- 三棱针为古"九针"之一。古称(),是一种常用的()工具。八会穴首载于()最早记载拔罐法的古代医书是()曲池属性为()锋针;放血《黄帝内经》
《难经》#
《针灸甲乙经》
《针灸大成》
《针灸逢源》《肘后方》
《
- 电针法在配穴处方所选择的穴位数目为同侧肢体的()对为宜。在()之间的电流强度,是治疗最适宜的刺激强度。下肢外侧分布有()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留针后行针提插、捻转,出针困难()1~3;感觉
- 皮肤针又叫梅花针、()(),是以多针集束,叩刺皮肤的治疗方法。常用的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指()直接进入耳中的经脉有()七星针;罗汉针点刺#
散刺#
络刺#
挑刺#
横刺手阳明#
手少阳#
手太阳#
足太阳
足少阳#
-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针灸学起源于我国的时代是()大肠的下合穴位于()耳垂;耳舟青铜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时期
奴隶制度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足
- 药罐是指先在抽气罐内盛贮一定的药液,常为罐子的()左右。留罐的时间一般为()分钟。最原始的针刺用具是()入齿的经脉是()1/2;10~15骨针
竹针
砭石#
陶针
铜针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阳
- 用三棱针法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一类病证时常采用刺络法治疗,选择的穴位应为()()等。阳明头痛表现为()曲泽;委中前额痛#
巅顶痛
左侧头痛
后头痛
右侧头痛
- 皮内针法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疾病和()病证。牙痛取"大肠"的选穴原则是()与经脉循行有关的头痛是()疼痛性;慢性按相应部位取穴
按临床经验取穴
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
按经络辨证取穴#
按脏腑辨证取穴
- 留针拔罐,简称(),即留针时,将罐拔在()的部位上。络穴共有()下列穴位中,应开口取穴的有()针罐;以针刺为中心12个
15个#
16个
18个
20个耳门#
听宫#
听会#
上关
下关
- 常用的药物艾条有()()。心中是()百会位于()督脉经穴能主治()不能进行穴位注射的部位包括()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手阳明经与足阳明经交接处
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处#
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处
手太阳经与
-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大椎穴旁开0.5寸的奇穴是()补法;泻法乏角灸
子宫
定喘#
痞根
结核穴
- 章门位于()。脾的募穴是()肌肉薄浅部位腧穴进针法应用()风府位于()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章门夹持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后发际正中直
- 迎随补泻手法中以()为补法,以()为泻法。位于耳轮角消失处即耳甲4区的耳穴为()太阳头痛表现为()合谷穴可以治疗()属于络穴的有()进针时针尖随经脉循行去的方向;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食管
胃#
十二指
- 针刺补泻是通过()()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来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进阴阳平衡。针刺腧穴;采用适当手法
- 就捻转手法而言,当捻转角度大于(),频率大于()以上时,为泻法。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是()180°;90次/min曲池
合谷
偏历#
手三里
养老
- 天灸又称药物灸、(),指将()敷于穴位或患者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命门位于()以下经脉中,与肺有联系的经脉是()发泡灸;具有刺激性的药物第4腰椎棘突下
第2腰椎棘突下#
第1腰椎棘突上
第10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