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固定液的极性可以用相对极性P来表示,这种表示方法规定β,β’-氧二丙腈册相对极性P=_0,异三十烷注相对极性P=()。在分离非极性物质时,应选用()性固定液,这时极性()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100;非极;小
- 根据气相色谱法中范弟姆特方程式H=A+B/u+Cu,试举出至少二种影响柱效、峰扩张的因素,如填充均匀程度、载气流速、()。对同一台光栅光谱仪,其一级光谱的色散率比二级光谱的色散率()。光栅摄谱仪的色散率,在一定
- 电化学分析法是建立在()基础上的一类分析方法。溶液电化学性质
- 与σ→σ*跃迁相比,π→π*跃迁所需能量较(),其e较()下列哪个化合物不是定影液的组分?()助色团对谱带的影响是使谱带()。阶跃线荧光的波长()。小;小对甲氨基苯酚硫酸盐#
Na2S2O3
H3BO3
Na2SO3波长变长#
波长变
-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基础是()。某非水溶性化合物,在200—250nm有吸收,当测定其紫外可见光谱时,应选用的合适溶剂是()在进行发射光谱定性分析时,要说明有某元素存在,必须()。A=KC正己烷#
丙酮
甲酸甲酯
四氯乙烯
- 紫外光谱中,能量最小的跃迁是()可见光的能量应为()。在吸收光谱曲线中,吸光度的最大值是偶数阶导数光谱曲线的()。某化合物在己烷中(max=220nm)的摩尔吸收系数max=14500L/(moL·cm),若用1.0cm吸收池,1.0×1
- 气相色谱分析法是根据()进行定性,根据()进行定量。X射线荧光分析激发试样和产生背景的主要能源是()。铁矿石X射线荧光熔融法中碘化物或溴化物作用是()。当不考虑光源的影响时,下列元素中发射光谱谱线最为复杂
- VanDeemter方程式是H=(),其中()叫做纵向扩散项,该项在()色谱中可以忽略不计。X射线荧光光谱法中,当试样的有效照射面积增大时,谱线的强度()。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这是因为()A+
- 在某色谱柱上,组分A的峰宽为30秒,保留时间为3.5分钟。由其计算所得的理论塔板数为()块。光栅摄谱仪的色散率,在一定波长范围内()。784随波长增加,色散率下降
随波长增加,色散率增大
不随波长而变#
随分辨率增大而
- 原子吸收法的英文缩写为()。红外池载气输出标准电压为()伏。用摄谱法进行光谱定性全分析时应选用下列哪种条件?()AASA、5
B、8.5#
C、24大电流,试样烧完
大电流,试样不烧完
小电流,试样烧完
先小电流,后大电流
- 气相色谱法的英文缩写为()。在X射线光谱分析中,光管产生的X射线波长应()样品中待测元素的X射线波长。GCA、小于#
B、等于
C、大于
- ICP的中文名称为()。下列哪种方法可用于测定合金中皮克数量级(10-12)的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分光光度法
中子活化#
极谱法
电位滴定法
- FID的中文名称为()。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分子荧光过程是()。某荧光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为2.0×105L/(molcm),当用激发光强度为50(随机单位)去激发该荧光物质,若吸收池为1.0cm,化合物
- TISAB的中文名称为()。光电法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谱线强度是通过下列哪种关系进行检测的(I—光强,i—电流,V—电压)?()荧光分析是基于测量()。基于发射原理的分析方法是()。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I→i→V#
i→V→I
- 在紫外光谱中,生色团是指(),例如()。英语TAGNUMBER指()定氢试样应保存在()中。非色散型原子荧光光谱仪、原子发射光电直读光谱仪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相同部件是()。在一定波长处,用2.0cm比色皿测得某试
- 下列有关原子吸收分析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在原子吸收测定中,做到较高准确度的前提是保证100%的原子化效率#
背景吸收是一种宽带吸收,其中包括分子吸收、火焰气体
分析难挥发元素采用贫燃火焰好#
背景吸收在原子吸
- 测定试样中的微量金属元素首选的仪器分析方法是()助色团对谱带的影响是使谱带()。A、GC
B、ISE
C、AAS#
D、UV波长变长#
波长变短
波长不变
谱带蓝移
- 积分吸收是指()中的吸收线的()。可以说明原子荧光光谱与原子发射光谱在产生原理上具有共同点的是()。原子吸收;总面积辐射能使气态基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跃迁
辐射能使原子内层电子产生跃迁
能量使气态原子外层
- 测定大气中的微量有机化合物(M大于400)首选的仪器分析方法是()原子吸收分析中光源的作用是()在一定波长处,用2.0cm比色皿测得某试液的透光度为60%,若改用3.0cm比色皿时,该试液的吸光度为()。A、GC#
B、ISE
C
- 化学干扰的意思是()。由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所产生的谱线变宽称为()。在溶液或原子化过程中待测元素与其他组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其原子化降低或升高而引起的干扰自然变度
斯塔克变宽
劳伦茨变宽
多普勒变宽#
- 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时,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下列四种波数的电磁辐射属于可见光区的是()。比色皿外壁有水珠
手捏比色皿的毛面#
手捏比色皿的磨光面
用普通白纸去擦比色皿外壁的水980cm-1
2.0×104cm-1#
5.0cm-1
- 测量微量元素含量,()是首选方法。AAS
- 原子从较高的能级跃迁到()的能级时,将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而发出()。只有X射线波长小于或等于()晶面间距时,才能产生衍射现象。测定大气中的微量有机化合物(M大于400)首选的仪器分析方法是()电子能级差愈小,跃
- 在液-液色谱中,为避免固定液的流失,对()性固定液采用()性的流动相。可见光的能量应为()。强极性;弱极1.24×104~1.24×106eV
1.43×102~71eV2
6.2~3.1eV
3.1~1.65eV#
- 使用pH计测量pH值,先要调节温度(),再用()溶液标定仪器。发射光谱定量分析中产生较大背景而又未扣除分析线上的背景,会使工作曲线的下部()。预热仪器;标准向上弯曲#
向下弯曲
变成折线
变成波浪线
- 当分离度R=()时,两组分可基本分开。已知:h=6.63×10-34Js,则波长为0.01nm的光子能量为()。下列四种化合物中,在紫外光区出现两个吸收带者是()。在分子荧光测量中,在下列哪一种条件下,荧光强度与浓度呈正比?
- 色谱分析法可分成()色谱法和()色谱法。某荧光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为2.0×105L/(molcm),当用激发光强度为50(随机单位)去激发该荧光物质,若吸收池为1.0cm,化合物浓度为5.0×10-7mol/L,测得荧光强度为2.3(随机单
- 我们所学的《仪器分析》是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包括()和其它一些分析方法。紫外光度计的种类和型号繁多,但其基本组成的部件中没有()光栅摄谱仪的色散率,在一定波长范围内()。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分
- 电位分析中,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除可以调节溶液离子强度外,还可以起()的作用。在光栅摄谱仪中解决200.0~400.0nm区间各级谱线重叠干扰的最好办法是()。可以说明原子荧光光谱与原子发射光谱在产生原理上具有共同
- 在色谱分析中,对强极性样品应选用()的固定液,样品组分将按()分离。气相色谱填充柱的长度最接近于()米。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时,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强极性;极性由小到大0.2
20
2#
200比色皿外壁有水珠
手
- 气相色谱中范弟姆特方程中H=(),其中()叫传质阻力项,()叫涡流扩散项,C叫分子传质系数。原子吸收测定时,调节燃烧器高度的目的是()。A+B/m+Cm;Cm;A;控制燃烧速度
增加燃气和助燃气预混时
提高试样雾化效率
- TISAB除了掩蔽干扰离子外,还可以()。利用TCM软件抽真空的操作顺序是()在下列激发光源中,何种光源要求试样制成溶液?()指出下列哪种因素对朗伯-比尔定律不产生偏差?()恒离子浓度、调节溶液PHA、启动TCM软件
- 用酸度计测量土壤的pH值,首先要预热仪器,还要做()和()两件事(指仪器面板操作)。气相色谱填充柱的长度最接近于()米。气液色谱系统中,被分离组分的k值越大,则其保留值()在原子吸收测量中,测量噪音很小,但吸
- 原子吸收分析遇到在测定波长附近,有待测元素非吸收线干扰的情况时宜采用哪些措施()用发射光谱法测定某材料中的Cu元素时,得铜的某谱线的黑度值(以毫米标尺表示)为S(Cu)=612,而铁的某谱线的黑度值S(Fe)=609,此
- 几种常用光源中,产生自吸现象最小的是()。交流电弧
等离子体光源#
直流电弧
火花光源
- X荧光分析中以下哪种方法不能消除吸收-增强效应()。铁矿石X射线荧光熔融法中碘化物或溴化物作用是()。对化合物CH3COCH=C(CH3)2的n—*跃迁,当在下列溶剂中测定,谱带波长最短的是()。基于发射原理的分析方法是
- 采用电位分析法测水样中F-时,要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其主要作用是(),次要作用是_消除干扰离子影响、稳定液接电位。在分子荧光测量中,在下列哪一种条件下,荧光强度与浓度呈正比?()恒离子浓度、调节溶液PH
- 某钠电极,其选择性系数KNa+,H+=30,如用此电极测pNa=3的Na+离子溶液,要求测定误差≤3%,则pH值应满足()的要求。光电直读光谱仪的对电极材料通常是()。pH³6.00A、石墨
B、铂
C、钨#
- 在AAS法中,使试样原子化的方法有()法,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的分光系统中的关键部件是()空气—乙炔是原子吸收分析法中最常用的一种火焰。通常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则助燃比不同。若
- 原子发射光谱中,主共振线是由()之间的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分子具有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各能级的能量顺序为()。第一激发态与基态A、E转动>E振动>E电子
B、E电子>E振动>E转动#
C、E电子>E转动>E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