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以下哪项不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疑似病例诊断标准()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年。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时,应遵循的处置原
- 医院污水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的排放标准:消毒接触池接触时间≥1h,接触池出口总余氯2~8mg/L。正确#
错误
- 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县级以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填写和保存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感染防控专兼人员审查医疗建筑设计图纸时的原则为()。消毒的监督与监测主要包括()。正确#
错误以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可以引起下列情况出现,哪项除外()。拉沙热病人应至少严密隔离()。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60-9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0-14人
- 下列哪项不是灾害报告的原则()人禽流感的最长潜伏期为多少天?()恙虫病的传染源主要是什么?()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阳性检测结果仅
- 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经严格灭菌后方可再次使用。清洗的质量应达到()。腹膜透析的特点是()。预防和控制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措施:()。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对医疗机构的管理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 并作记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一床一套(巾),抹布擦,一桌一抹布,用后清洗
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
干式清扫,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
- 应对流感大流行Ⅰ级应急反应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以下()不属于物理消毒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高危人群为()当出现符合《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
- 使用后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均不属于医疗废物,不必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门急诊布局流程应遵循的原则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护理管理部门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履行的职责包括:()《
- 符合要求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应按照《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的时限是()。正确#
错
- 灾害结束后,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发病前暴露地点和发病后的活动范围时间分别为()。麻疹等传染病有明显的流行周期的起因是()鼠疫确诊病例描述错误的是()。霍乱发生时,错误的做法是()。紧急措施的解除应由()决定
- 过期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经重新灭菌后可以使用。SSI的危险因素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措施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每年
- 应对流感大流行Ⅲ级应急反应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传染病报告病人归属:用于标示患者常住地址()与报告单位的相对位置。在24小时内,按事件分级标准为()级。()负责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运行、
- 对金属器械煮沸30min以上可以达到灭菌水平。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天。清洗的质量应达到()。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环境感染危险度分区,应依据是否有患者的存在,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被患
- 流感大流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流感大流行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哪种性别的蚊子吸血?()恙虫病的传染源主要是什么?()发生灾害后,初次报告除采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外
- 未发生疫情地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人员实行交通检疫措施,进行详细登记,询问有关症状,应将标本保存于什么温度下?()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农村必须在()小时以内报至当
- 耐高热、耐湿手术器械,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正确#
错误
- 临床科室可以根据其科室需要,自行采购消毒药械。消毒剂的管理与使用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当操作者的手有可能接触血液、其他潜在污染物时应采取以下哪种防护措施()。下列选项中属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包括()正
- 发生灾害进行初次报告后,阶段报告采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国家对传染病防治的方针是()。《消毒管理办法》规定,且县(区)级疾控中心对1月报告5例临床诊断病例订正为实验室诊断病例,截至2月
- 应对流感大流行时()级响应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组织开展对所有新亚型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追踪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家庭隔离和医学观察。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
- 膀胱镜使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灭菌需要浸泡2小时以上。牙科小器械及其它结构复杂的器械应首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的对压力蒸汽灭菌器需要进行何种监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
- 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粘贴包外化学指示物。清洁后物品质量的检查下列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清洁与消毒的职责分工原则为:()。
- 发生灾害后,初次报告除采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外,必须上报书面报告,时限为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认发生灾害后内上报。()下列不符合麻疹临床诊断病例的是()需要多个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同
- 以下关于流感说法正确的是()鼠疫直接接触者隔离()天后,可解除隔离;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予以()。A、人类标本中分离出新亚型流感病毒,这种情况是无应急反应阶段。
B、人类感染新亚型流感病毒并发病,
- 灭菌剂配置需要用软化水配置。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小时不得使用。在我国,医院感染的患者与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相比医疗费用平均增加()。正确#
错误2
4
6
12
24#100~500元
500~1000元
1000~5000元
5000
- 被污染的听诊器清洁后可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消毒剂的管理与使用应遵循的原则包括()。放置导尿管时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正确#
错误医疗机构统一进货#
验证,包括《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消毒产
- 3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大流行阶段包括下列哪种情况及应急反应级别描述正确()。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是()基孔肯雅热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的时限为()。A、橙色预警,Ⅱ级应急反应阶段和红色预警,Ⅰ级应急反应阶段
B、
- 灾害类型主要包括()下列哪种蚊子最爱吸人血?()在24小时内,1个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60-14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0-14人时,按事件分级标准为()级。霍乱病例临床分型不包括()。A、自然
- 压力蒸汽灭菌的物理监测应记录压力、温度和时间。普通门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应做到()固定。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应保持最大无菌屏障,以下错误的是()。《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的压力蒸汽灭菌化学监
- 消毒后的器械不存在任何微生物。紫外线消毒的特点包括()。正确#
错误室内应无人#
室内可有人
紫外线常适用于消毒物体表面和空气#
紫外线灯使用中的辐照强度应≥70μW/cm2#
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酒精湿巾擦
- 应对流感大流行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国家对传染病防治的方针是()。某地卫生行政部门需要了解2012年1月1日-4月20日麻疹报告病例数,下列正确做法是()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可长达()。承担鼠疫病例救治工作医疗单
- 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B、突然发病,高热,病情在48h内迅速恶化#
C、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
- ()负责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运行、数据库维护、信息安全、技术培训及指导.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什么要求?()《消毒管理办法》规定,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
- 消毒/灭菌工作监测应包括()。血管导管穿刺时皮肤消毒准确的是()。不稳定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应监测使用中浓度#
应监测是否按照要求更换使用中消毒剂,如监测使用中的2%戊二醛浓度降低到1.8%以下应更换#
应观测使
- 紫外线消毒的特点包括()。透析治疗时,血管通路的感染预防正确的是()。《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启封后的口腔科麻药使用时限为()室内应无人#
室内可有人
紫外线常适用于消毒物体表面和空气#
紫外线灯使用中
- 关于戊二醛的描述正确的是()。牙科诊疗用水描述中哪项是正确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准许或者纵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从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的由
- 全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000人(含1000人)以上,并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上报县级疾控机构
B、医院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C、县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同时组织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
- 消毒的监督与监测主要包括()。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小时不得使用。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细菌培养的监测频次是()。不应为预防导管相关感染而常规更换的导管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每项医院感
-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责任报告人为()哪种性别的蚊子吸血?()在完善的危机管理系统中,()的核心指挥、协调系统是有效危机应对最为关键的环节。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
- 在24小时内,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在其所辖的8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按事件分级标准为()级。以下食物中毒事件属于Ⅱ级的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