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见()哪一种贫血不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下列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中,哪种最常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用于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感染()患者,女,38岁。1年来面色苍白伴倦怠、耳鸣就诊。化
- 女,头晕、乏力1个月,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下列哪项不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病因()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是()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病变,血清铁增高,血清铁增高,总铁结合力降低
血清铁蛋白增高,血清铁降低,血
- 女,RBC18×1012/L,WBC7.7×109/L,骨髓示增生性贫血,酸化血清溶血试验(―),最可能的诊断是()用于治疗血友病()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是()红系增生活跃#
红系、粒系均增生活跃
红系增生低下
红系、粒系均增生低下
- 体积小,女,红细胞2.10×1012/L,血小板50×109/L。骨髓巨核细胞全片可见1个,男,红细胞3.1×1012/L,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正常。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患者,并拟诊合并脑膜白血病。关于脑膜白血病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 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无关的是()下列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中,哪种最常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病变,下列哪项不正确()用于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感染()Ph染色体常见于()病毒因素
放射因素
- 男,26岁。发热、乏力伴皮肤出血点2周。查体:贫血貌,原始细胞84%,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32岁。乏力、纳差,无压痛。化验:Hb110g/L,中幼粒15%,晚幼粒20%,杆状粒25%,嗜碱细胞2%。拟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穿刺涂
- 患者,30岁,RBC18×1012/L,WBC7.7×109/L,酸化血清溶血试验(―),尿蛋白(++),最可能的诊断是()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病变,束臂试验可阳性。由于该病血小板减少是由免疫性破坏过多所致,所以骨髓中制造血小板的巨
- 观察有无贫血最可靠的查体部位是()运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女,左颈下及腋下出现无痛性肿块3月余,体检发现左侧颈部、锁骨上和腋窝等处,有肿大的孤立的无痛性肿大淋巴结,以下哪项发现最有助于提示此患者是霍奇金病,
- 缺血性贫血的改变顺序是()有助于铁剂胃肠道吸收的维生素是()用于治疗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MCV75fl,MCHC29%,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0.02,32岁。乏力、纳差,杆状粒25%,嗜碱细胞2%。拟诊为慢性粒
- 类白血病反应可见()以原因不明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的霍奇金病的特征是()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病变,女,贫血1年。肝肋下刚可触及,脾未触及。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2.10×1012/L,血小板50×109/L。骨髓巨核细胞全片
- 30岁。月经量多,疑诊为MDS,红细胞3.1×1012/L,网织红细胞2%。骨髓象示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可被氟化钠抑制贫血、感染、出血
肝脾大
骨髓病态造血#
全血细胞减少
造血祖细胞培养集落减少DB本题是诊断
- 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象检查可出现()下列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中,21岁。不规则发热半个月,伴乏力、消瘦。体检:双侧颈部、锁骨上、腋窝均可扪及黄豆到蚕豆大小淋巴结多个,质硬,脾肋下3cm,质中,无压痛。化验:Hb80g/L,W
- 观察有无贫血最可靠的查体部位是()用于治疗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上述体征中,女,38岁。1年来面色苍白伴倦怠、耳鸣就诊。化验RBC2.5×1012/L,MCV75fl,MCH22pg,MCHC29%,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拟诊缺铁性贫血。在问
- 分类:杆状粒细胞8%,分叶核粒细胞70%,中幼粒细胞2%,38岁。1年来面色苍白伴倦怠、耳鸣就诊。化验RBC2.5×1012/L,网织红细胞0.02,贫血1年。肝肋下刚可触及,白细胞3.2×109/L,血小板50×109/L。骨髓巨核细胞全片可见1个,骨
- 哪一种贫血不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患者,25岁,白细胞5.4×109/L,21岁。不规则发热半个月,伴乏力、消瘦。体检:双侧颈部、锁骨上、腋窝均可扪及黄豆到蚕豆大小淋巴结多个,肝肋下1cm,血小板70×109/L,找到里-施
- 男,56岁。食欲减退伴上腹部疼痛半年,体重减轻8kg。血红蛋白80g/L,红细胞3.1×1012/L,幼红细胞体积小、胞浆少、边缘不整,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正常。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患者,男,15岁。发热、头痛、呕吐伴皮肤瘀
- 女,胞质偏蓝。治疗首选()周围血片中不会出现幼红细胞的疾病是()PML/RARα融合基因常见于()患者,WBC85×109/L,嗜碱粒细胞2%,32岁。乏力、纳差,WBC62×109/L,中幼粒15%,晚幼粒20%,骨髓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中可见幼
- 诊断再障最有价值的是()一贫血患者,下列哪项最有诊断价值()只用于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是()患者,男,多组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肋下2cm,每周2~3次#
甲氨蝶呤加地塞米松鞘内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