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男性或女性)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被称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是从()开始兴盛的性别化#
性别角色
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标准20世纪10年代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 ()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常选用的教育活动形式包括:()。下列哪一项对幼儿的能力自评和品德自评影响不大()认知
探索
游戏
交往#参观#
社会实践#
游戏#
谈话#
综合活动#教师评价
同伴评价
主观选择#
客
- ()和他的同事,在乌干达和巴尔的两国母婴关系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从而把婴幼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皮亚杰
鲍尔比
洛伦兹
安斯沃斯#
- ()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成就需要等。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
行为性需要
环境性需要活动方式#
父
- 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在儿童出生后()就开始了儿童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称为()在同一社会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间,公认的性别角色行为为标准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即是所谓的()11个月
12个月#
13个月
14个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形式()幼儿园的专门教育
环境教育
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
社会性评价#
- ()即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方法观察法
谈话法
社会测量法
情景测验法#
- 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最早在()幼儿社会性是在()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
19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生物特征#
气质特征
人与人交往
心理特征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作出判断的过程。社会价值和教育质量
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同
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
- 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只有幼儿在活动中能(),才能真正达到目的。主动参与
有感知体验
动手操作
主动参与、有感知体验#
- 新生儿人格结构中的唯一成分是()。认知感
超我
自我
本我#
- 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的阐述,错误的是()。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为将来的发展打基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
对学前儿童
- 研究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最常用的定量化方法是()。评价观的核心是对()的认识。问卷法
指标体系法
观察法
社会测量法#评价目的#
评价标准
幼儿身心特点
评价目标
- 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年龄在()3-4岁#
4-5岁
5-6岁
6-7岁
-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整个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关系A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同伴交往对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影响作用()同伴交往能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道德认识的形成#
同伴交往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着儿童行为的发展
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形成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说要遵循的原则和使用的方法应以()为指导,采用适合现代学前儿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原则、新方法,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家长委员会由家长组成,由家长()产生。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