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新生儿败血症
题目:顺产女婴,胎龄40周,日龄13天,出生体重3200g。生后6天背部皮肤出现小脓疱,并伴有精神萎靡、少哭、拒奶。体检:体温39.5℃,呼吸50次/分,心率160次/分,背部散在脓疱,脐部稍有红肿,血常规示WBC21×109/L。该患儿最可能发生()
解析:根据患儿病史特点,患儿无黄疸可排除选项A、B,体温39.5℃可排除选项D,无腹泻和大便次数改变可排除选项E,因此最大可能是新生儿败血症。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患儿男,3岁。突然出现脐周持续性腹痛,伴腹泻,初为黄色水样便,次数不定,后转为红色果酱样血便,伴特殊腥臭味,同时患儿有腹胀、呕吐。查体:T39℃,精神萎靡,腹部不固定性压痛。该患儿的诊断首先考虑为()
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解析:这是一道临床诊断和护理的综合性题目,根据该病例提供的信息得知,患儿的起病特点有急性持续性腹痛,腹泻初为水样便,继而出现红色果酱样便,有特殊腥臭味,考虑为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此题正确答案是E。
[单选题]患儿,女,6个月。人工喂养,腹泻3天,每天10~20次,呈水样便,已12小时未排尿。体检:T37.5℃,意识模糊,四肢发凉,皮肤弹性极差,前囟及眼窝凹陷明显,可见颅骨软化,血清钠130mmol/L,血钾4.0mmol/L。诊断为病毒性肠炎(重型)、佝偻病。该患儿的饮食护理正确的是()
暂停乳类改喂豆制代乳品
解析:该题是腹泻合并佝偻病的临床护理病例题。从该题提供的信息得知该患儿的临床诊断是病毒性肠炎(重型)、佝偻病。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缺乏,应暂停乳类喂养,可改用豆制代乳品或酸奶喂养,以减轻腹泻,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以满足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该题正确答案是C。
[多选题]母乳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原因中,正确的有()
含较多的消化酶有利于消化
脂肪颗粒小,且富含解脂酶
含清蛋白多而酪蛋白少,在胃内的乳凝块小
含钙磷比例适宜,钙磷吸收率高,较少发生低钙血症
[多选题]下列哪项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骨骼软化的表现()
漏斗胸
O型腿
肋骨串珠
肋缘外翻
颅骨软化
解析: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主要为骨骼的改变、肌肉松弛、以及非特异性的精神神经症状。重症佝偻病患者可影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免疫系统,同时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影响。在临床上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初期、激期和恢复期,统称为活动期。1.初期 多数从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此期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患儿有睡眠不安、好哭、易出汗等现象,出汗后头皮痒而在枕头上摇头磨擦,出现枕部秃发。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患儿以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为主,用手指按在3~6个月患儿的枕骨及顶骨部位,感觉颅骨内陷,随手放松而弹回,称乒乓球征。8~9个月以上的患儿头颅常呈方形,前囟大及闭合延迟,严重者18个月时前囟尚未闭合。两侧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子,称肋串珠。胸骨中部向前突出形似“鸡胸”,或下陷成“漏斗胸”,胸廓下缘向外翻起为“肋缘外翻”;脊柱后突、侧突;会站走的小儿两腿会形成向内或向外弯曲畸形,即“O”型或“X”型腿。患儿的肌肉韧带松弛无力,因腹部肌肉软弱而使腹部膨大,平卧时呈“蛙状腹”,因四肢肌肉无力学会坐站走的年龄都较晚,因两腿无力容易跌跤。出牙较迟,牙齿不整齐,容易发生龋齿。大脑皮质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患儿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易并发感染、贫血。3.恢复期 经过一定的治疗后,各种临床表现均消失,肌张力恢复,血液生化改变和X线表现也恢复正常。4.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后临床症状消失,仅重度佝偻病遗留下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