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教师在讲到《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时,特举出以下例子,让学生找出与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正确答案 :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解析:A项中的“之”相当于“的”,定语的标志。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D项中的“之”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题干中“之”与C项句中的“之”,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故C项正确,当选。
[单选题]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古今异义词”的用法,下面是一位学生整理的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C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蔽”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受蒙蔽,今义为蒙蔽)
解析:C项“蔽”是名词作动词,不是古今异义词。
[单选题]新学期伊始,语文教师借秋景渐浓,顺势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词,下列学生回答不符合的是()。
正确答案 :B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解析:A项,选自刘禹锡的《秋词》,这首诗将秋写得生机盎然。C项,选自王绩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D项,选自李清照的《醉花阴》,抒发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B项,选自晏殊的《破阵子·春景》,这首词用明丽清婉之笔描写了春之光景。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