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阅读《陋室铭》的课堂导入,按要求回答问题。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撰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但是,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对上述导入分析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C
教师的举例反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主要考查导入环节的实施。根据题干给出的材料,得知教师在导入环节从古代学堂读本谈起,引出本文,既能够引发学生对古代学生读书内容的兴趣,又点明了本文在古代散文精品中的地位和文学价值,一箭双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C项“教师的举例反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错误,反映不出学生的情感体验,故选择C项。
[单选题]以下属于语文教材范文系统的是()。
正确答案 :D
课文《苏州园林》
解析:课文属于范文系统。
[单选题]阅读《苏州园林》教学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苏州园林与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两颗奇葩,一南一北,风格迥异,极具代表性,但又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备课《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灵光一现,心想何不将本文与《故宫博物院》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一来,既能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更完整的认识,又能让他们学习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写法。在课堂上教师对二者进行比较后写下了如下文字:“一个是富商的私人花园,一个是皇家理事生活的宫室殿堂:一个面积小,力求于浅处造深意,一个规模惊人,似‘非壮无以重威’;一个是景中造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一个是大致相同的建筑不断重复,在同中求异。(这段文字展示后,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也用这样的句式进行描述)生:一个崇尚自然朴素,强调诗情画意:一个尽显皇家威仪,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封建礼制。生:一是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足每一寸园地,一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一庭一院一片新景;一个绝不讲究对称,一个严格均衡对称:一个用假山池沼花木等创生意盎然之理想境界,一个以汉白玉栏杆雕狮等添琼楼仙阙之非凡气象;一个色彩淡雅,给人一种清凉感,一个使用彩绘,增建筑活泼和生趣;一个如文人花鸟画,生动灵巧,一个像中国画长卷,美不胜收。对上述教学案例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D
该教师喧宾夺主,使学生的练习拘泥于教师的模板中,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解析:教师善于引导,没有喧宾夺主。
[单选题]以下是教师讲授《麦琪的礼物》一课时设计的课堂导语,阅读并回答问题。在上课前,首先给同学们讲一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在1899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而痛苦。他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忙碌中,偷闲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了很大成功,很快发表在1899年《麦克卢尔》杂志的圣诞专号上。34627号罪犯终于得到了稿酬,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在圣诞节得到了心爱的圣诞礼物。从此以后,34627号一发而不可收,变成了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同学们知道他的笔名吗?对,是欧?亨利。非常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一个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对上述课堂导语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正确答案 :A
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小说情节导入,正好切合小说的特点
解析:教师介绍的是作者的故事,并不是小说的故事情节,A项混淆了概念。
[单选题]在教授《再别康桥》时,教师把“体会语言的特点”作为教学重点,下列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教学重点的是()。
正确答案 :B
体会诗歌中的叠词的作用
解析:题目要求是以诗歌语言特色为教学点,点,A项涉及的是主旨,C项涉及的是诗歌的写作手法.D项涉及的是诗歌的篇章结构,只有B项是从语言的特征来分析的。
[单选题]阅读《紫藤萝瀑布》的课例评析,回答问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感知本文结构语言魅力,感受作者情感。所以由读课文入手,分别采用自由读、范读、个人展示读几种形式,展开讲解,但是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低,更偏向于默读;采用设计“循序渐进”的形式,在课堂中设置一个贯穿全文要点的步骤:由紫藤花的外形浅认识到宗璞的客观感受,再到由花得到的感悟,最后感悟花的象征意义,说出自己的感受,得到情感的升华。但是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体会不深,较为浅显;本课将文章重点放到结构美、语言美、思想美三个板块,以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但是学生对于感知到的语言美却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B
“循序渐进”的形式,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脉络的把握
解析:由课例内容“但是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体会不深,较为浅显”“但是学生对于感知到的语言美却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可知A、D项错误。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不难发现,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多读,多方式地读、多角度地读,通过多种阅读达到理解的目的。
[单选题]某教材《敬畏自然》一课有这样的练习题:一、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二、本文多处运用反问,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他们变换成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对上述练习题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B
有效地实现了读与写的结合
解析:题目中没有“写”方面的练习。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下列对“表达与交流”理解最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C
根据具体情境利用可用因素,表达自己的想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达与交流”的理解。C项是A、B项的结合,D项“表达与交流”未必是面对面,还有网络等媒介的交流,故选C项。
[单选题]某版教科书《雷雨》课后有一段文字,介绍了戏剧的分类,这段文字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正确答案 :B
知识系统
解析:本题考查的对教科四大系统的理解。讲解戏剧的种类属于知识点,所以应该是知识系统。
[单选题]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重要内容进行了回忆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D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指出:阅读议论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