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题目: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足培养道德行为的关键。道德习惯是一种协调一致的近乎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一定的道德情境往往会引起连锁的道德行为反应,因此,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培养道德行为的关键。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学记》中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的教学原则是( )。
循序渐进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学记》的理解及教学原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指的是(如果不按教学规律逐渐推进)凌乱施教,等到发现了问题时再弥补就来不及了。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故选择B。A项,因材施教原则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C项,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出自<论语》一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早提出启发性原则的是孔子一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最早提出启发性原则的是苏格拉底一一"产婆术"。
[单选题]学习时,学习者利用一定的记忆术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精细加工策略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等。
[多选题]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 )
[单选题]"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是首先在( )中提出的。
《学记》
解析:"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等教学思想均出自《学记》。故选择C。A选项,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即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B选项,《孟子》是"四书"之一。孟子是思孟学派代表人物,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被称为"亚圣"。常考知识包括"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思考才能获得知识真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等。D选项,《劝学》是《荀子》-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单选题]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出现于( )。
20世纪60年代
解析:"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出现于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发表的《论终身教育》。
[单选题]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夸美纽斯
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故选择B。A项,泰勒,美国课程论专家,是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著名的"泰勒原理"。C项,裴斯泰洛奇,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创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理论体系,特别是初等教育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D项,凯洛夫,教育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单选题]张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考虑的问题是:“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用哪些方法教学更有效呢?”“这些材料适不适合所有学生?”张老师所处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是
关注学生阶段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题干中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如“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用哪些方法更有效”、“材料适不适合所有学生”,其核心都是“学生”,所以该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关注学生”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可以说,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答案为D。
[多选题]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
解析: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们为德育对象时,是德育的客体;当他们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又成为德育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