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趋避冲突
题目: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解析:趋避冲突也称接近一回避型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产生的内部动机冲突。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的心理现象属于趋避冲突。考点点拨:本题考查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动机冲突的常见类型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每种冲突所对应的表述有一定的特点。双趋冲突的表述中含有“既想……又想……”的含义。双避冲突的表述中含有“既怕(不想)……又怕(不想)……”的含义。趋避冲突的表述中含有“既想……又怕(不想)……”的含义。多重趋避冲突的表述中的趋避冲突因素为两个以上。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位老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们头也不抬,随口回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们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这个案例说明教师( )。
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解析: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针对学生的"新发现"不是采取鼓励、引导的态度,而是严厉斥责,老师的做法扼杀了学生探索未知和自主观察的积极性。故选择B项。
[多选题]材料:
苏老师班里有不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她三令五申之后,还是有几个学生没有多大改变。最令她生气的是学习委员晓玲,也有两三次不交作业了。
晓玲今天又没交作业,苏老师把晓玲叫到办公室,厉声责备道:“你怎么也这样?”晓玲不安地说:“老师,我……”“我什么我!今天放学不许回家,不完成作业,你的学习委员也别当了!”晓玲哭着跑了出去。
下午上课时,苏老师看到晓玲座位空着,便问道:“晓玲呢?”“她哭着走了。她说不读书了,得回去照顾爷爷。”苏老师听后惊异地问:“怎么回事?”晓玲同村的一个学生回答说:“她爷爷的腰受伤了,只能躺床上。”苏老师后悔没听晓玲解释。
放学后,苏老师来到晓玲家,只看到躺在床上的爷爷。知道了苏老师的来意后,老人说:“家里平时就我们爷孙俩,我干活,她做家务。现在我伤成这样,可苦了她了。”眼前的情景让苏老师既怜悯、又自责。
过一会儿晓玲回来了,看到苏老师,很诧异。苏老师迎上前说:“我错怪你了,对不起!”“老师,不怪您,可我没法上学了。”苏老师赶紧说:“学一定得上,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你的。”晓玲如释重负,笑着对苏老师说:“谢谢老师!我会好好学习的!”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苏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多选题]材料: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场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一见面,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给你对我的尊重。”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问题:(1)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教育原则?(10分)(2)材料体现的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10分)
[多选题]班主任带好班级应做到( )。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做好个别教育
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
解析:班级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班主任付出很多辛苦,除了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外,班主任还需完成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完成操行评定和写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等工作。
[单选题]在教育理论中,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解析:教学是教育的一种途径,除了教学,教育还有其他的途径,所以他们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故选B。
[单选题]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 )。
视觉后像
解析:D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电影中活动的画面正是利用了人的视觉后像原理。故选择D。A选项,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B选项,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C选项,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多选题] 谈美
朱光潜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6分)
(2)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的理解。(8分)
[单选题]为了将校园建设更完善,某校向老师收取每人100元,添置10台投影仪。该校做法( )。
违反了法律规定,应当追究责任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故选择C。为什么不选B,因为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