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传化之腑的是
  • 正确答案 :E
  • 解析:《素问·五脏别论》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个腑以其"泻而不藏",归为传化之腑。

  • [单选题]原文“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用下列何方治疗
  • 正确答案 :B
  • 牡蛎泽泻散


  • [单选题]患者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每逢阴雨天加重,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应选用
  • 正确答案 :E
  • 桂枝芍药知母汤

  • 解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病因病机:本证由于风湿之邪,合而流注于筋骨,搏结于关节,气血痹阻不畅而致诸肢节疼痛而肿大;风湿相搏,病久不解,正虚邪盛,营卫气血耗损,而日渐化热伤阴。 证候: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辨证:风湿历节(风寒湿邪外袭,痹阻筋脉关节,日渐化热伤阴)。 治则: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 [单选题]能破血除痹,长于治疗风湿肩臂疼痛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E
  • 姜黄


  • [单选题]外用可拔毒去腐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C
  • 升药

  • 解析: 升药   功效:拔毒,去腐。   应用:痈疽溃后,脓出不畅,腐肉不去,新肉难生;湿疮、黄水疮、顽癣及梅毒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和调敷,或以药捻沾药粉使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外用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尽者不宜用。   

  • [单选题]炙甘草汤的功用是
  • 正确答案 :A
  •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 解析:炙甘草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生脉散的鉴别应用 本方主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劳肺症。治宜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方中炙甘草益气化阳,生血化阴,善治气血阴阳俱虚。人参、大枣益气,助炙甘草补气。桂枝、生姜温阳,助炙甘草益气化阳补阳。阿胶、生地养血,助炙甘草生血补血。麻仁、麦门冬滋阴,使炙甘草益气能化阴补阴。清酒温通气血,通达经气,和畅血脉,兼制滋药补而不腻。  炙甘草汤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气阴两虚之久咳不已。但炙甘草汤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偏于温补;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但伍用收敛之五味子,故止咳之功较著,偏于清补。

  • [单选题]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
  • 正确答案 :E
  • 栀子、茵陈、大黄

  • 解析:茵陈蒿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治当清肝利胆,泄湿退黄。 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逐瘀泻热,通导大便,推陈致新,导湿热从大便而去。 若胁痛者,加柴胡、川楝子,以行气止痛;若口苦者,加黄芩、龙胆草,以清热燥湿;若小便少者,加滑石、茯苓,以清利小便;若食少者,加山楂、生麦芽,以消食和胃等。

  • [单选题]目胞浮肿属于
  • 正确答案 :A
  • 水肿


  • [单选题]可出现抬举性心尖搏动的是
  • 正确答案 :D
  • 高血压性心脏病

  • 解析:高血压性心脏病可导致显著左心室肥大,所以会有抬举性心尖搏动。粘连性心包炎时可出现负性心尖搏动。

  • [单选题]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是
  • 正确答案 :C
  • 商阳

  • 解析:商阳 井穴 定位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 [单选题]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
  • 正确答案 :E
  • 足三里

  • 解析:一、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前正中线旁开四寸)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循行.png] 二、主治概要:本经主治胃肠病、神志病和头、面、眼、鼻、口、齿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1.承泣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2.四白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 目赤痛痒、面痛、目翳等目疾;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头痛、眩晕。 操作 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3.地仓 定位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 口眼歪斜、流涎、唇缓不收、齿痛颊肿等局部病证。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4.颊车 定位 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 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眼歪斜等局部病证。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穴透刺。 5.下关 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颔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 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耳聋、耳鸣、聤耳等耳部疾患。 操作 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6.头维 定位 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 平刺0.5~1寸。 7.人迎  定位 喉结旁1.5寸,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之后。  主治 瘿气、瘰疬;咽喉肿痛;高血压;气喘。 操作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8.粱门 定位 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等胃疾。 操作 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 9.天枢(大肠之募穴)  定位 脐中旁开2寸。  主治 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肠胃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操作 直刺1~1.5寸。 10.水道 定位 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疾患;疝气;痛经、不孕等妇科疾患。 操作 直刺1~1.5寸。 11.归来  定位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小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患。 操作 直刺1~1.5寸。 1.伏兔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 主治 下肢痿痹、腰痛、膝冷等腰及下肢病证。 操作 直刺1~2寸。 2.梁丘(郄穴) 定位 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 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 直刺1~1.2寸。 3.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证;癫狂等心神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 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4.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定位 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2寸。 5.条口 定位 上巨虚穴下2寸。 主治 下肢痿痹,转筋;肩臂痛;脘腹疼痛。 操作 直刺1~1.5寸。 6.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定位 上巨虚穴下3寸。 主治 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下肢痿痹;乳痈。 操作 直刺1~1.5寸。 7.丰隆(络穴) 定位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主治 头痛、眩晕;癞狂;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8.解溪(经穴) 定位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 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 操作 直刺0.5~1寸。 9.内庭(荥穴) 定位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10.厉兑 (井穴) 定位 第2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 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实热性五官病证;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疾患。 操作 浅刺0.1寸。

  • [单选题]治疗舌强不语、吞咽困难常用下列哪个穴位
  • 正确答案 :E
  • 廉泉

  • 解析:廉泉 定位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 主治 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舌缓流涎、舌下肿痛、口舌生疮、喉痹等咽喉口舌病证。 操作 向舌根斜刺0.5~0.8寸。

  • [单选题]崩漏的发生主要与哪些经脉有关
  • 正确答案 :D
  • 任脉、冲脉

  • 解析:崩漏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从胞官非时妄行。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产后余血未净,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忧思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冲任不固;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 【辨证】 1.实证 主症 崩漏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红。兼见血色深红,质黏稠,气味臭秽,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出血量多,色紫红而黏腻,带下量多,色黄臭秽,阴痒,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血色正常,或带有血块,烦躁易怒,时欲叹息,小腹胀痛,苔薄白,脉弦,为气郁;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色紫红而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后疼痛减轻,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为血瘀。 2.虚证 主症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通调冲任,祛邪固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公孙 隐白 配穴 血热加中极、血海;湿热加中极、阴陵泉;气郁加膻中、太冲;血瘀加膈俞、血海。 操作 关元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毫针泻法。 (2)虚证 治法 调补冲任,益气固经。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足三里 地机 三阴交 配穴 脾气虚加脾俞、胃俞;肾阳虚加肾俞、命门;肾阴虚加肾俞、太溪;盗汗加阴郄;失眠加神门。 操作 毫针补法,可施用灸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埋针法,两耳交替使用。 (2)穴位注射法 选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关元俞。用维生素B↓(12)或黄芪、当归等注射液,每穴可注药液2ml,每日1次。 (3)挑刺法 在腰骶部督脉或膀胱经上寻找反应点,用三棱针挑破0.2~0.3cm长,O.1cm深,将白色纤维挑断,每次选2~4个点,每月1次,连续挑治3次。

  • [单选题]电针法治疗肥胖症,应选用的波型是
  • 正确答案 :A
  • 疏密波

  • 解析:疏密波,【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祛湿化痰,通经活络。以手足阳明经、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中脘 天枢 曲池 阴陵泉 丰隆 太冲 配穴 腹部肥胖加归来、下脘、中极;便秘加支沟、天枢。 操作 毫针泻法。嘱患者适当控制饮食,加强锻炼。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胃、内分泌、三焦、脾。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餐前30分钟压耳穴3~5分钟,有灼热感为宜。

  • [单选题]多取督脉和手足三阳经腧穴为主( )
  • 正确答案 :D
  • 热证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必典考试
    推荐科目: 中医内科学(中级)[代码:315] 中医肛肠科学(中级)[代码:327]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代码:316] 消化内科学(中级)[代码:306] 血液病学(中级)[代码:310] 风湿与临床免疫学(中级)[代码:313] 烧伤外科学(中级)[代码:323] 整形外科学(中级)[代码:324] 放射医学(中级)[代码:344] 口腔内科学(中级)[代码:354]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