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教育内容
题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客体是( )。
解析: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客体与主体的概念是相对的。例如,教育者的作用对象是受教育者,这时受教育者就是客体;而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其作用对象是学习内容,这时受教育者就变成了主体,学习内容就成了客体。故选择D。A项,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B项,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C项,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等。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列对平面几何中有关三角形性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都是45度
解析: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其它两个角的角度没有特别规定。等腰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都是45度。故选择D。
[单选题]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
教育的社会属性
解析:生物起源论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心理起源论否认了教育的意识性,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多选题]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10分)
[单选题]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属于一种( )。
绝对评价
解析: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评价的标准,称为客观标准,即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在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是否达到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题干中属于绝对评价。
[单选题]( )是衡量个体道德修养水平的外在标志,它在品德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
道德行为
解析: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支配下的实践,是个体品德的外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表现,也是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接受外部教育影响和衡量个体道德修养水平的外在标志。它在品德结构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单选题]( )阶段是教师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关注学生
解析:当教师进入关注学生阶段后,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故选择B。A选项,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C、D选项,不存在关注成绩、关注发展阶段这种说法,故排除C、D选项。
[多选题]材料: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的学生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呢?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使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分享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选择了高一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试验。但这种教学方式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是“没想到”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是“没想到”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提高,在期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而且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问题: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材料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试验的看法。(18分)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与"教师"和"戏剧爱好者"两概念的关系一致的是( )。
"作家"和"画家"
解析:"教师"和"戏剧爱好者"两个概念是相互交叉关系,"军人"和"军医"是包含关系,"杨树"和"柳树"是全异关系,"蛋糕"和"面包"也是全异关系,"作家"和"画家"是相互交叉关系。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