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偷袭珍珠港

题目: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历史事件是( )。

解析: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此时世界大国,世界各个大洲均已爆发战争,因此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故选择C。A选项,1944年6月6日,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西线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B选项,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D选项,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爆发大规模会战,最终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标志着苏军转守为攻。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
  • 终身学习

  •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修订)规定"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故选择B。

  • [单选题]下列关于听力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过多使用耳塞听音乐不会导致听力下降

  • 解析:过多使用耳塞听音乐会导致听力的下降,故选择A。B、C选项,很大声音会损害听力,正确。D选项,用力掏耳朵可能伤害耳道甚至耳膜,不利于听力。

  • [单选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 课程计划

  • 解析:课程计划是课程安排的整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以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基本内容有: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故选择C。A选项,课程目标在广义上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在狭义上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主要指"教育目标"。B选项,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D选项,教科书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又称课本、教材。其按使用对象可分为小学教科书、中学教科书和高等学校教科书3大类。大学教科书内容较为专深,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常受到各类图书馆的重视。

  • [单选题]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是( )。
  •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 解析: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要达到的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质量,另一方面是个性化的。新课程改革中所追求的"高质量"是一种对每个人的高质量发展的追求,要求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对自己满意的人。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故选择B。A选项,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C选项,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D选项,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包括,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以及教学本身要实现个性化。

  • [单选题]( )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
  • 教学

  • 解析: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故选择C。A项,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B项,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D项,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单选题]某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未经公开招标,直接将当地两所较为薄弱的公办学校移交给一   家民办教育集团承办,并规定对该校所有学生按市场价格收费。该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做   法( )。
  • 不合法,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考点点拨:对于本题,考生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公办"。根据题干描述,公办学校被移交给教育集团承办,还按照市场价格收费,这种做法改变了公办学校的性质,是不合法的。

  • [单选题]大陆漂移说是一种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科学假说,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下列人物中,正式提出该学说的是( )。
  • 魏格纳

  • 解析: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据传,魏格纳在受伤休养期间观察到地图中非洲大陆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海岸线相吻合,进而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考点点拨:A项,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是实验科学、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B项,洪堡是世界近代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也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著名的教育改革者、语言学者及外交官,著有《论爪哇岛的卡维语》。D项,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

  • [多选题]材料: 下面是刘老师"南极地区"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多媒体展示教学样图"科学家在南极洲"…… 师:科学家们认为,南极地区…… 众生:经线呈射线,纬线呈圆形,中心点为南极点。 师:这样的地理位置会出现极昼的现象,……那么他的脸分别面向哪个方向? 众生:(讨论,小结)向北。 师: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人们在那儿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来观赏一下南极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播放南极风光片)。 师:看了风光片,你们感到南极地区气候怎么样。 众生:那里很冷,风很大,有很厚的冰层,气候恶劣…… 师:很好,南极的气候的确很恶劣--酷寒、干旱、烈风。 生甲:这么恶劣的自然环境,科学家们去南极地区做什么? 生乙:南极地区有很多冰,我们能很好利用吗? 生丙:南极地区有这么多冰,为什么我们还说干旱呢? 师:好极了,你们知道南极地区除了有很多冰,还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吗?加上同学们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共有四个。为了进一步认识南极洲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下面全班分成四组,各选一个问题,通过网络来搜集资料寻找答案。然后,我们再来交流,好么? …… 问题:   (1)结合材料,归纳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所体现的地理教学功能。(8分)   (2)认识南极洲的环境及地理特征,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请提出3个问题)(6分)   (3)若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教师应注意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6分)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初中思想品德 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师资格证-初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体育与健康 教师资格证-初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音乐 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