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富春山居图
题目:一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另一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名画是( )。
解析:《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在清代顺治年间遭火焚,断为两截,现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1日,该画首次在台北合璧展出。故选择B。A选项,张择端所做的《清明上河图》收藏于故宫博物馆。C选项,《六君子图轴》是元代的倪瓒所做,六君子分别是指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D选项,《韩熙夜宴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五代的顾闳中所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唐·张萱、周防《唐宫仕女图》、唐·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仇英《汉宫春晓图》清·郎世宁《百骏图》。)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地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 )。
临时监护责任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故选择A。
[单选题]"四书"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它指的是(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解析:四书分别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故选择C。
[单选题]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不平衡性
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故选择C。A项,顺序性,强调发展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有顺序的发展过程;教学启示: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B项,阶段性,强调不同阶段学生有不同发展特点,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数育方法:教育启示: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D项,学生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之间的差异。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单选题]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培养自我同一性
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的冲突。故选择D。A项,儿童早期(18个月到3岁)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克服羞怯与怀疑。B项,学龄期(6、7~12岁)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C选项,青年期(12-18岁)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单选题]关于德育规律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直线提高的过程
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长期直线提高的过程。故选择C。
[多选题]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单选题]"小型分散,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这种课外活动的形式是( )。
小组活动
解析:暂无
[单选题]小明在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时,联系之前学过的“角”的概念弄清楚三角形的意义,最后将它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保留在记忆中。这种记忆方法属于( )。
意义识记
解析: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识记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的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它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题干中小明的记忆属于意义识记。
[单选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types of questions are mostly used for checking literalcomprehension of the test?
Display questions.
解析:本题考查课堂提问的形式。题干:下列哪种类型的问题常用于检查对文章字面意思的理解?课文理解性问题一般分为三类:展示性问题( display questions)、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和评估性问题( evaluation questions)。其中,展示性问题通常被用来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就课文中的字词句或者某个重要的细节向学生发问。这种问题的答案通常是唯一的,教师预先知道,学生只需凭借表层理解或是查找课文便能找到。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