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企业信息系统往往是一个具有业务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的大系统,针对其建设,系统分析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1)。系统开发的目的是(2)。
解析:通常,软件开发项目是要实现目标系统的物理模型,即确定待开发软件系统的系统元素,并将功能和数据结构分配到这些系统元素中,它是软件实现的基础。但是,目标系统的具体物理模型是由它的逻辑模型经实例化(即具体到某个业务领域)得到的。与物理模型不同,逻辑模型忽视实现机制与细节,只描述系统要完成的功能和要处理的数据。作为目标系统的参考,需求分析的任务就是借助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解决目标系统"做什么"的问题。结合现有系统(当前)分析,进行新系统设计的过程如图7-7所示。①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当前系统可能是需要改进的某个已在计算机运行的数据处理系统,也可能是一个人工的数据处理过程。在这一步首先分析、理解当前系统是如何运行的,了解当前系统的组织机构、输入输出、资源利用情况和日常数据处理过程,并用一个具体模型来反映自己对当前系统的理解。这一模型应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②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样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因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因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③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④建立目标系统的物理模型。根据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构建出相应的物理模型。值得注意的是,原有系统可以是一个正在运行的软件系统,也可以是一个纯手工运作的流程。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以下关于软件生存周期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在瀑布模型中,前一个阶段的错误和疏漏会隐蔽地带到后一个阶段
解析:本题考查软件生存周期模型的相关知识。 软件产品从形成概念开始,经过开发、使用和维护,直到最后退役的全过程成为软件生存周期。一个完整的软件生存周期是以需求为出发点,从提出软件开发计划的那一刻开始,直到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完全报废为止。软件生存周期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维护和升级软件,其中更大的意义在于管理软件开发的步骤和方法。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又称软件开发模型(software develop model)或软件过程模型(software process model),它是从某个特定角度提出的软件过程的简化描述。软件生存周期模型主要有瀑布模型、演化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和基于可重用构件的模型等。软件生存周期模型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开发风险,提高软件品质,而非一味地提高开发速度。 瀑布模型是一个有着严格阶段划分的模型,这种模型要求完成一个阶段,才能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先是需求分析,然后是设计、编码、测试。该模型最大的缺陷在于,一个阶段的错误若没有被发现,将隐蔽地带到下一个阶段,使下一个阶段接着出错,所以A选项的描述是正确的。 演化模型是根据用户的基本需求,通过快速分析构造出该软件的一个初始可运行版本,这个初始的软件通常称之为原型,然后根据用户在使用原型的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原型进行改进,获得原型的新版本。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可得到令用户满意的软件产品。采用演化模型的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初始的原型逐步演化成最终软件产品的过程。演化模型特别适用于对软件需求缺乏准确认识的情况。
[单选题]用例(Use Case)用来描述系统对事件做出响应时所采取的行动。用例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在一个"订单输入子系统"中,创建新订单和更新订单都需要核查用户账号是否正确。用例"创建新订单"、"更新订单"与用例"核查客户账号"之间是()关系。
包含(IncludE.
解析:用例是在系统中执行的一系列动作,这些动作将生成特定参与者可见的价值结果。它确定了一个和系统参与者进行交互,并可由系统执行的动作序列。用例模型描述的是外部执行者(Actor)所理解的系统功能。用例模型用于需求分析阶段,它的建立是系统开发者和用户反复讨论的结果,表明了开发者和用户对需求规格达成的共识。两个用例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于重用的包含关系,用构造型Include表示;另一种是用于分离出不同行为的扩展,用构造型Extend表示。①包含关系:当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始用例中提取公共行为,或者发现能够使用一个构件来实现某一个用例的部分功能是很重要的事时,应该使用包含关系来表示它们。②扩展关系:如果一个用例明显地混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场景,即根据情况可能发生多种事情,可以断定将这个用例分为一个主用例和一个或多个辅用例描述可能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