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打印机
题目:不能将书本上的内容采集为数字图像存储到计算机中的设备是( )。
解析:打印机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之一,用于将计算机处理结果打印在相关介质上,而不能把书本上的内容采集为数字图像存储到计算机上。故选C。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的( )。
平行管理
解析: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这是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
[单选题]以下哪项是我国古代对父母的别称( )。
高堂
解析:高堂是对父母的尊称,选择A。泰山是对妻子父亲的尊称,源于"唐明皇泰山封禅,郑镒仗岳父升官"的典故,也因此妻子的父亲也成为"岳父"或"老丈人"。先生是对教师的别称,最早源于论语,指的是年长而有学问的人,汉代后主要指老师。东床是对女婿的雅称,源于王羲之"东床坦腹"的典故。
[单选题]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 )。
孔子
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书中,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庶”与“富”;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因材施教,“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全面教育原则,“有教无类”;巩固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教学过程,“学一思一行”。故选择A。B选项,“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C选项,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化性而起伪”,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D选项,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
[单选题]"学而时习之”的主张说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
巩固性原则
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学萌芽阶段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即学习知识要不断进行巩固复习,体现了巩固性原则。
[单选题]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人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列各言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解析:题干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意思是:道德修养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它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D选项表达的是道德修养的循序渐进、量变到质变的特性,是正确选项:其余选项与题干题意不符合,故选D
[单选题]以下属于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
博约结合
解析:A、B、D选项出自《学记》。C选项来自孔子的观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故选择C。
[单选题]在安德森提出的心智技能兰阶段中,( )阶段的任务是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
联结
解析:认知技能形成的第二阶段即联结阶段是程序化的过程。
[多选题]材料一:
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但智慧却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材料二:
一名学生不想上选修课,跑进教室换球鞋。老师看见他说:"就算只有你一名学生,我也要坚持上课。"于是,学生很无奈的上完课,但是那位老师却很认真的上完课。
材料三:
医院病房里,一名护士正在帮助一名著名的外科大夫给病人缝伤口,护士突然说"不行,还有一块纱布没取出来,一共是12块纱布,现在只取出了11块。"大夫说:"我取出来了,缝伤口。"护士坚持不让。过了一会,大夫伸出手说:"我要的护士就是这样的!"原来另一块纱布在他的掌心里。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文体不限,不少于1000字。
解析:【解析】写作思路:
(1)题目立意较为简单,主题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因为材料中提到但丁的名言: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但智慧却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句话就在说道德的重要性。同时材料还举出了护士指出医生工作失误来说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同时讲述了一个教师的恪守职业道德。
(2)可以写议论文,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这个角度切入,过渡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与表现方式,比如热爱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等,应注意联系教师的日常工作做到言之有物。
(3)可以联系历史上的著名教师典型爱学生的案例或者描述教师崇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名言。
(一)评分标准:
一等(50-38)紧密围绕教育背景、教师身份写作,立意切合"教师的职业道德重要性"、"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方式"等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结构严谨、文体明确、语言优美、引经据典、字体优美:(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素养,结合教育场景、学生心理,站在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维度书写)
二等(37-25)站在教师立场思考主题,中心符合"教师应爱学生""教师应具备那些专业素质"等角度,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文体突出、语言通顺、字迹清楚;(符合教师的职业素养,稍微联系理论和现实)
三等(24-12)中心基本符合题意、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结构基本完整、文体基本符合、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潦草:
四等(11-0)"三观"观念错误,中心偏离题意、不明或立意不当、内容空洞、文体不明、矫揉造作、结构混乱、语病多、字迹难辨。(不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基本写作能力欠缺)
(二)写作硬性扣分项目:写作与文章相关的硬伤主要集中在内容残缺和语言表达基本功上,主要几大硬性扣分项目有:标题:不写,扣5分;文章结尾:不写,字数多于600字,扣10分;少于600字,残文11分以下;语句错误:2个扣1分,5个扣3分,多余5个,字句错误降等,降12分。
[单选题]个体在各个时期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特征是( )。
阶段性
解析:阶段性,强调不同阶段学生有不同发展特点,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故选择B。A选项,顺序性,强调发展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有顺序的发展过程。教学启示为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C选项,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D选项,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之间的差异。教育启示为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