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已缴纳车船税的车船在同一年度内办理转让过户的,需要另外纳税
题目:根据车船税的相关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解析:已缴纳车船税的车船在同一年度内办理转让过户的,不另纳税也不退税,故选项C错误。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的期限是( )。
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
解析:《税收征管法》规定,领取营业执照30日内办理税务登记。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关于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表述正确的有( )。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按照取得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后续计量时,均需要按照与该项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确定折旧方法或摊销方法,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采用直线摊销法
解析:选项B,固定资产发生的增值税符合条件时可以抵扣,不需要计入成本,因此选项B中提到的税费均计入取得成本的表述是不正确的;选项C,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需要进行摊销,因此选项C的表述也是不正确的。
[多选题]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31条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60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行政复议机关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并加盖印章。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多选题]同一作品出版、发表后,因添加印数而追加的稿酬与以前出版、发表时取得的稿酬,应分次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
解析:同一作品出版、发表后,因添加印数而追加的稿酬与以前出版、发表时取得的稿酬,应合并计算为一次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单选题]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生产和销售洗衣机。2014年3月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购进一批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为272000元;支付运输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税额2750元。
(2)购进低值易耗品,取得增值税普通发票上注明的税额为8500元。
(3)销售A型洗衣机1000台,含增值税销售单价3510元/台;另收取优质费526500元、包装物租金175500元。
(4)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A型洗衣机50台,旧洗衣机作价117元/台。
(5)向优秀职工发放A型洗衣机10台,生产成本2106元/台。
已知:增值税税率为17%,上期留抵增值税额59000元,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已通过税务机关认证。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甲公司当月销售A型洗衣机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计算中,正确的是( )。
(1000×3510+526500+175500)÷(1+17%)×17%=612000(元)
解析:1.购进低值易耗品,取得的是增值税普通发票,不得抵扣进项税额,故选B、C、D。
2.甲公司当月销售A型洗衣机增值税销项税额=不合税销售额×适用税率=[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适用税率=(1000×3510+526500+175500)÷(1+17%)×17%=612000(元)。
3.除金银首饰以旧换新业务外,纳税人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货物的,应按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不得扣减旧货物的收购价格。故甲公司当月以旧换新方式销售A型洗衣机增值税销项税额=50×3510÷(1+17%)×17%=25500(元)。
4.纳税人将自产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应视同销售征收增值税。故甲公司当月向优秀职工发放A型洗衣机增值税销项税额=10×3510÷(1+17%)×17%=5100(元)。
[单选题]如果企业定额管理基础好,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动较大,则该企业适宜采用的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分配方法是( )。
定额比例法
解析:定额比例法适用于各项消耗定额或成本定额比较准确、稳定,但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动较大的产品。
[单选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从事非雇佣劳动取得的收入中,应按“稿酬所得”税目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是( )。
出版作品收入
解析: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A、B、C选项均属于劳务报酬所得。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核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征税对象、税目”知识点。
[多选题]"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与应收账款有关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
[单选题]下列争议中,可以适用《仲裁法》进行仲裁的是( )。
某学校因购买电脑的质量问题与某商场发生的争议
解析:本题考核点是仲裁的适用范围。根据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另外,劳动争议也不适用于《仲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