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有助于增进家校合作

题目:焦老师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活动,返校后主动与同事们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关于焦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解析:题目中焦老师积极参加培训、主动和同事们交流的做法,既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意识,也有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和学校的校本教研。但是并没有出现家庭教育这一方面,因此不存在家校合作。故选择D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我国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下列选项中,用于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的称谓是( )。
  • 金兰之交

  • 解析:金兰之交是指情谊契合,朋友间犹如亲人。典故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故选择A。B选项,刎颈之交,是指同生共死,患难与共的朋友。典故最早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的交情,与负荆请罪,将相和,是一个故事)C选项,竹马之交,形容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后引申为青梅竹马,主要指从小认识的异性朋友。典故李白出自<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D选项,忘年之交,指年辈相差很大而结交为友。典故最早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祢衡刚刚20岁,孔融已经40岁了,依然称为朋友)。其它关于朋友的称谓: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三》: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没有杀一个与他的小妄相爱的门客,而是给他准备了许多礼物,把他推荐给卫国国君,对他说:"我们是布衣之交,希望卫国能给你伟大前程。"(白话版)患难之交: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莫逆之交: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典故出自<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四个人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心中没有不悦,便成为朋友)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典故最早出自<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问宋弘,俗话说有钱了就要换朋友,富贵了就得换老婆,是这样么?(白话文版)宋弘回答:'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古文版)"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被后世尊为我国农耕和医药始祖的是( )。
  • 神农氏

  • 解析: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我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食用植物的培植,药用植物逐步被发现。因此神农氏被后世尊为中华医药的始祖。故选择A。B选项,伏羲氏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他教先民结网捕鱼,变游猎为农耕,对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卓越贡献。C选项,燧人氏是传说中的"三皇"之首,教会了人们钻木取火。D选项,有巢氏发明了房子,让先民可以遮风挡雨。

  • [单选题]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赛尔首次将成熟概念移用到教育研究之中。他认为,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成熟与教学的效果是契合的,一种技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必要超前加以训练。这一结论来自他曾做过著名的( )。
  • 爬楼梯实验

  • 解析:格赛尔用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了成熟机制的作用。黑猩猩实验的操作者是苛勒,并由此提出了顿悟说。

  •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具体的观察方法的是( )。
  • 分层抽样法

  • 解析:分层抽样法是调查法中的抽样调查的具体方法。

  • [单选题]提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方法的是( )。
  • 杜威

  • 解析:杜威的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 [单选题]某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愧疚是( )的表现。
  • 理智感

  • 解析: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考试是一种理智活动,愧疚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 [单选题]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的是( )。
  • 刻板效应

  • 解析: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这就是社会刻板印象。故选择D。A选项,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B选项,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C选项,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 [单选题]When saying "lt's noisy outside" to get someone to close the window,the speaker intends to perform a(n)________.
  • indirect speech act

  • 解析:本题考查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 locutionary act)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塞尔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指的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间接地完成另外一种言外行为的情况。也就是说,交际者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要说的话,而是凭借另外一种(常常是直接的)言语行为来间接地表达其用意。根据以上言语行为理论可知,说话者说“It's noisy outside”的意图是嫌外面吵,想让听话者听到他的话语之后关上门,那么说话者完成的是言外行为,也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故本题选C。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高中英语 教师资格证-高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高中思想政治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高中美术 教师资格证-高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