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反映了于老师师道尊严的作风

题目: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谈起初为人师时的一段经历:   一天,我放在讲台上的备课本竟然被人撕烂了两张。我火冒三丈,知情人立即"揭发"出撕本子的人。我一看那个学生,心里"咯噔"一下,愣了。我思虑良久,对全班同学说:"我先向大家作个检讨。昨天,因这位同学写字潦草,我一气之下,将他的本子撕为两半。我不该这样做,我撕了他一个本子,而他只撕了我两张纸,说明他还是给老师面子的,他比我好。"教室里静静的,几十双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我。第二天早上,在我的办公桌上端端正正地放着一个和我的备课本差不多大的新本子。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角度看,以下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材料中于老师虽然一气之下将学生的本子撕成两半,但事件发生之后,于老师非但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该学生,反而还主动做自我检讨,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老师为人师表的素养,体现了老师勇于自我批评,而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盲目批评学生,C选项没有体现,故选择C。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小薇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陈老师给她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呢?"关于陈老师的作法,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 陈老师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 解析: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制度,强调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老师只采用了评语的评价方式,这是定性的评价,没有具体的分值,所以选择D。

  • [单选题]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 )。
  • 孔子

  • 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书中,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庶"与"富";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因材施教,"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全面教育原则,"有教无类";巩固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教学过程,"学一思一行"。故选择A。B选项,"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C选项,苟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化性而起伪",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D选项,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

  • [多选题]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
  • 解析: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即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 [单选题]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
  • 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 解析: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可知A项说法太绝对了,复试教学的特点:1、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或者是学生自学交替进行,2、适用于人口稀少的偏僻山区,人口少、师资缺乏,交通不便地区。B选项说法错误,D项中,说法错误,在复式教学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得到提高的。故本题正确答案是C选项。

  • [单选题]课堂教学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优点不包括( )。
  • 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 解析: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 [单选题]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学习动机可分为( )。
  •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 [多选题]材料:   某教师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引用了一段日军第59师团第54旅团第110大队伍长富岛健司的口述材料:“我想起了1943年在渤海湾的沿海地带生活的事情。我们如果见了男人的话,就抓过来殴打,残酷地加以杀害。但是见了女人,就要羞辱她。如果她们哀求或反抗的话,就大骂她们‘混蛋,难道不知道为什么让你们活下来吗?’于是拼命地打她们,以致用刺刀将她们杀死。”   然后,教师问:“这段材料能说明什么?”学生答道:“说明日军侵华暴行。”教师补充说:“这是亲历者的口述,是日军暴行的有力证据。”   问题:   (1)该教师引用这段口述史料有哪些作用?(8分)   (2)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选择口述史料?(8分)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初中思想品德 教师资格证-初中体育与健康 教师资格证-初中美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音乐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