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教育活动
题目:只有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想方设法地以其自身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发展,才能保障( )的有效进行。
解析:只有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想方设法地以其自身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发展,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列行为中,违反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是( )。
开除违反学校管理体制,屡教不改的学生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故选择D。
[单选题]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谁( )。
杜威
解析: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杜威的常见考点有,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学校即社会。故选择C。A项,裴斯泰洛齐是慈爱的儿童之父,他提出,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B项,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者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者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水平都得到发展,以符合整个社会从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符合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D项,加里宁,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之一,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单选题]"校园文化"属于( )课程。
隐性课程
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题目中提及的"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故选择C。A选项,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B选项,活动课程是按课程组织形式的不同划分的,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D选项,核心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单选题]小宇同学解题时能够做到"一题多解",这说明他的( )能力强。
发散思维
解析: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单选题]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矛盾。
[单选题]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解析: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故选择D。A选项,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B选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C选项,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一原则是依据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提出来的。
[单选题]中学生王某的脸上有一块疤痕,同学李某便给王某起了外号"王疤",并在同学中广而告之。李某侵犯王某的权利是( )。
人格权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具体包括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其中未成年人享有名誉权,其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未成年人的名誉。题干中李某给王某起带有侮辱性质的外号,侵犯了王某人格尊严权中的名誉权。选项中无名誉权,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