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夏至
题目: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气候、物候的变化,用以指导农事。下列节气中,白昼最长的是( )。
解析:夏至,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我国位于北半球,每年夏至时白昼时间最长。故本题选B。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科学素养。A项,春分时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C项,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D项,冬至时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单选题]学生小陈看到锐角、直角、钝角等图形中都有两条交叉线,就认为角是由两条交叉线组成的,小陈的知识概括属于( )。
感性概括
解析: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单选题]小宇同学解题时能够做到"一题多解",这说明他的( )能力强。
发散思维
解析: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单选题]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 )。
课程标准
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故选择B。A选项,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D选项,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数材。
[单选题]王老师上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台上啄玻璃,同学们都把视线转向它。这属于( )。
不随意注意
解析:不随意注意也称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题干属于不随意注意。
[多选题]针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两位老师分别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片段。请你分析哪一个教学情境更好。
(一)师:一条河的两岸可以看成平行的直线,某人在岸边要驾驶船到对岸,请问,他应该选择在哪个位置到对岸,才能以最短的路径实现目的?
生:随便那个位置都可以,因为岸的一边上任意点到对岸的距离都相等。
师:为什么?
生:感觉。
师:这种感觉很好,但我们应该给予证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
(二)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当两直线相交时,我们采用角来刻画它们的“相交程度”。那么,如果两直线平行时,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呢?(师平行地拿两支笔进行远近移动)
生:距离。
师:什么意思?
生:你刚才在比划,给我们一个感觉,两平行直线有远和近的区别。
师:好,那么怎样刻画两直线的距离呢?
生甲:作任意一条直线与两直线都垂直,被它们所截得的线段长度都相等,这个长度我们就定义为两平行线的距离。
师:很好!但要说明怎么作任意直线与两直线都垂直,还有别的什么方法?
生乙:其实,两平行直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可以定义为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师:很好!为了研究两平行直线的距离,我们可以选择甲和乙的办法,大家看,该选择哪个办法?
生丙:选择甲,因为点到点的距离最原始。
生丁:选择乙,因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也是通过点到点的距离来刻画的,如果能够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少走弯路。
师:两位同学的构思都有道理,那么,我们就合二为一。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