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主要指的是
正确答案 :C
正气不足,邪气易于侵犯人体
[单选题]以下哪种治法符合“用热远热”的原则
正确答案 :E
炎热季节慎用热药
[单选题]“血痹虚劳篇”中“脉大为劳”,其机理是
正确答案 :A
阴虚阳浮
[单选题]服药后,“可饮粥”,“当一日食糜”的方剂是
正确答案 :B
大建中汤
解析:大建中汤证
原文: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病因病机:本条由于脾胃阳衰,中焦寒甚,阴寒之气肆行于腹中而致腹满痛。
证候: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辨证:脾胃阳衰,中焦寒甚。
治则:温补建中,散寒止痛。
方药:大建中汤。
[单选题]白虎加人参汤证的病位是
正确答案 :B
肺、胃
解析: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病因病机:本证由于肺胃热盛而伤及津液,热能伤津,亦能耗气,气虚不能化津,津亏无以上承,则口干舌燥、渴欲饮水,可见舌红苔黄而燥,脉大而细数。
证候:口干舌燥,渴欲饮水,可见舌红,苔黄而燥,脉大而细数。
辨证:肺胃热盛,气津两伤。
治则:清热止渴,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
[单选题]湿热郁蒸肌肤可见
正确答案 :A
白痦
[单选题]既能祛风解表,炒炭又可止血的药物是
正确答案 :D
荆芥
解析:荆芥
药性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应用
1.外感表证。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
用法用量
煎服,4.5~9g,不宜久煎。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单选题]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正确答案 :A
芍药、甘草
解析: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本方主治外寒里饮证。治宜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中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桂枝解表化饮,温肺化饮。半夏降肺温肺,化饮止咳,燥湿醒脾,断绝饮生之源。干姜温肺散寒,温阳化饮。细辛温阳化饮,既助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又助半夏、干姜温肺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并制温热药散寒化饮而不损伤阴津。芍药补血敛阴,既能滋荣营气,又能利饮利水。甘草既能补中荣汗源,又能培土生金和肺气。
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
[单选题]以下所列项目不属青色主病范围者为
正确答案 :E
水饮
解析:五色主病
1.赤色:主热证
①实热:满面通红
②虚热:两颧潮红
③假热: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
[假热.png]
2.白色:
[虚.png]
②寒—气血凝滞、经脉收缩—面色苍白
③失血证,甚至大出血亡阳
淡白、苍白、(白光)白
3.黄色:主虚证、湿证
[虚症.png]
②湿证—湿阻气机—影响脾胃肝胆气的升降—胆汁外溢—黄疸
若:湿与热相合—黄色鲜明如桔—阳黄
湿与寒相合—黄色晦暗如烟熏—阴黄
[单选题]“太息”的病机是
正确答案 :A
肝气郁结
[单选题]情绪由哪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
正确答案 :E
情景、认知、生理变化
解析:情感,认知,生理变化
[单选题]属于承山穴主治范围的是
正确答案 :A
痔疾
解析:承山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单选题]握拳,中指尖下的穴位是
正确答案 :B
劳宫
解析:劳宫 荥穴
定位 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中间。简便取穴法: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主治 ①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②心痛、烦闷、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③口疮,口臭;④鹅掌风。
操作 直刺0.3~0.5寸。
[单选题]曲泽穴的主治不包括
正确答案 :D
遗尿,遗精
解析:曲泽 合穴
定位 肘微屈,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 ①心痛、心悸、善惊等心系病证;②胃痛、呕血、呕吐等热性胃疾;③暑热病;④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单选题]面瘫的治疗主要以哪些经穴为主
正确答案 :B
手足阳明、手足太阳
解析: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 阳白 四白 颧髂 颊车 地仓 合谷
配穴 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
操作 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部透刺。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昆仑行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单选题]"十二刺"首见于( )
正确答案 :B
《黄帝内经》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