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材料:某教师在进行《我与父母》教学时让学生围绕“父母为我做了哪些事”和“我为父母做了哪些事”进行讨论。
学生张某说,自己的妈妈是工程师,为了照顾自己放弃事业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陪读。学生们听了之后很感动。
这时,学生李某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这种陪读虽然体现了母爱,但是母亲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做法值得商榷,过于宠爱、溺爱孩子不利于子女的成长。
听完大家的讨论,教师进行了如下总结:
“很好,李某看到了我们容易忽视的一面,‘陪读’的确体现了父母无私的爱,但是这种爱我们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吗?如果接受,岂不是有些自私?而且这种爱不利于我们自立自强。父母有父母的工作和事业,我们有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家不能以哪一方为中心,家庭成员要相互关爱,共建幸福家庭。”
问题:结合思想品德课与教学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该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的特征。
不平衡性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强调不同时期,人的发展速度不同,关键期是不平衡性的体现。故选择C。A项,个别差异性,强调不同学生间存在差异;教学启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B项,连续性,强调发展各个阶段相互衔接,阶段性与连续性现结合,量变与质变相结合。D项,顺序性,强调发展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有顺序的发展过程;教学启示: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多选题]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过程。( )
解析: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过程。
[单选题]家长许诺:如果孩子考第一名,奖励孩子一台平板电脑,这诱发了孩子学习的( )动机。
外在
解析:动机从来源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学校教育中,有多种多样的外部条件,可以吸引、激励、诱发学生,成为促进他们积极活动的动力源泉,如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同样,也有各种各样的外部条件可以起到抑制、约束和限制不良行为表现的作用,如教师的批评、学校的处分、竞争的失败等。这种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即诱因)激发而来的动机,称为外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