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错误,应该尊重学生人格
题目:初二年级的小哲上课时经常插话,何老师生气的说:"管住你的嘴,不然我就封住你的嘴!"关于何老师的做法( )。
解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强调,要从教育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一一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参与教学。题目中的何老师在课堂上当众责骂学生,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会打击小哲参加课堂的自信心,是侵犯学生尊严的行为,因此是错误的。故选择C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学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这主要体现了学生具有( )。
可塑性
解析: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形成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潜力,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故选择B。A选项,学生具有依赖性。学生多属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家里,他们要依赖父母,入学后他们将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转移到教师身上。C选项,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教师,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D选项,不存在被动性这一说法,故排除D选项。
[单选题]把学习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 )。
自我提高内驱力
解析:B选项,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习俗水平。A选项,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C选项,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D选项,无此说法。
[单选题]心理学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 )。
罗森塔尔效应
解析:心理学家把教师期望的预言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