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角膜基质炎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而盘状角膜炎以水肿为主,不伴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
题目:角膜基质炎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性盘状角膜炎的最主要鉴别点是()
解析:上述两种角膜基质炎症临床上容易混淆。盘状角膜炎是基质和内皮对病毒抗原反应引起,临床特点是角膜中央基质盘状水肿,不伴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后弹力层可有皱褶;伴发前葡萄膜炎时,在水肿区域角膜内皮面出现沉积物。免疫功能好的患者病情有自限性,持续数周至数月后消退。而典型的扇形角膜基质有明显的炎症浸润和KP。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角膜基质深层的新生血管,在角膜板层间呈红色毛刷状,最终炎症扩展至角膜中央,角膜混浊水肿。炎症消退后,水肿消失,少数患者遗留厚薄不同的瘢痕。因此角膜病变的特征是两者进行鉴别的关键,正确答案选择B。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婴幼儿型青光眼最明显的眼部特征是()
大角膜伴混浊
[单选题]革兰阳性菌引起角膜溃疡最主要的临床体征是()
圆形或椭圆形脓肿病灶
解析:革兰阳性球菌角膜感染常发生于已受损的角膜,如大泡性角膜病变、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结膜干燥症、眼部红斑狼疮、过敏性角膜结膜炎等。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局灶性脓肿病灶,伴有边界明显的灰白基质浸润。革兰阴性菌感染则表现为角膜快速地液化性坏死。地图或树枝状溃疡是病毒性角膜溃疡上皮型的特点,环形角膜基质脓肿是棘阿米巴角膜溃疡的特征性改变,而苔藓状角膜溃疡则提示真菌性角膜溃疡感染的可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单选题]对于病原体不明的细菌性角膜炎,首选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是()
头孢菌素联合喹诺酮类
解析:对于细菌性角膜溃疡,抗菌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清除病原菌,目前没有一种抗菌药能对所有细菌起作用,因此使用广谱抗菌药在初诊病例中有较大意义。20世纪80年代细菌性角膜炎首选用药是5%头孢呋辛(eefuroxime)+1.5%庆大霉素(gentamycin),1993年以后改为使用0.3%氧氟沙星(ofloxacin)。近年来推荐使用5%头孢唑林(cefazolin)+1.3%~1.5%妥布霉素(tobramycin)或头孢唑林+喹诺酮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单选题]下列哪一种降眼压药物不可用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左旋肾上腺素滴眼液
解析:缩瞳治疗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原则之一。左旋肾上腺素可引起瞳孔散大,加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发病,因而不适用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单选题]关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眼压升高多持续1~2周,始终不会引起视功能损害
解析:部分反复发作的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视杯扩大及视野损害,呈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表现。
[单选题]患儿4岁,夜间视力差。有长期腹泻史,呈营养不良外观。双眼结膜无光泽,色调污暗,睑裂区内外侧结膜上见到基底朝向角膜缘的三角形泡沫状上皮角化斑,角膜上皮干燥、无光泽。可能的初步诊断是()
角膜软化症
解析:角膜软化症由维生素A缺乏引起,主要病因为伴有麻疹肺炎、中毒性消化不良等病程迁延的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中未及时补充维生素A等情况。也见于消化道脂类吸收障碍导致维生素A吸收率低。双眼缓慢起病,夜盲症往往是早期表现,睑裂区内外侧结膜上见Bitot斑。角膜上皮干燥、无光泽、感觉迟钝,出现灰白混浊。结合患儿的病史和眼部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正确的诊断是C。
[单选题]患者男性,7岁,双眼异物感伴黏脓性分泌物增多4天,起病前有体温升高、身体不适等全身症状,体征为结膜充血、水肿、小片状球结膜下出血,穹隆部见黏液脓性分泌物,抗生素治疗有效。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流感嗜血杆菌性结膜炎
解析:这是一道临床分析题,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急性结膜炎的特点,虽然有结膜下出血的体征,但是从分泌物性质以及抗生素治疗有效的结果,可以排除病毒性结膜炎的诊断。患者为儿童,起病前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符合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结膜炎特点。
[单选题]患者,女性,8岁,常规注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3天后出现双眼红、眼痛、流泪、发热,在当地医院用头孢类药物及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次日出现双眼红肿,面部躯干红斑丘疹水泡,予地塞米松及能量合剂支持等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双眼及口唇肿痛,分泌物多,视力逐渐下降,且皮疹蔓延至全身。眼科检查:视力OD0.6,OS光感,右眼睑轻度红肿,皮肤粗糙,内外眦部上下睑粘连,粘连范围内侧约6mm,外侧约3mm,上下睑间粘连处呈淡红色膜状,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弥漫点状缺损,基质层散在小片白色混浊,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瞳孔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应灵敏,晶状体透明;左眼睑轻度红肿;皮肤粗糙,内外眦部上下睑粘连,粘连范围内侧约7mm,外侧约5mm,上睑结膜与角膜粘连,遮盖近4/5角膜,余角膜混浊,眼内结构窥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