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人格尊严权

题目:以下不属于《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权利是( )。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我国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六项权利。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教育目的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教育目的的说法正确的有( )。
  •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目的较理想,而教育方针较现实

    在当下中小学中,"升学率"最被看重,这属于实然的教育目的

  • 解析: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目的是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教育目的不同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总与分的关系,依次为:教育目的一培养目标一课程目标一教学目标。实然的教育目的与应然的教育目的相对应,是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追求升学率"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实际目的。教育目的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具备一定的客观性。

  • [单选题]学生边听讲边记笔记属于( )。
  • 注意的分配

  • 解析: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学生边听讲边记笔记",就是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在两种以上的活动对象,故选择B。A选项,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稳定性的对立面,是指注意力不能长期保持稳定。比如,"三心二意","小猫钓鱼"等。C选项,注意的动摇又称注意的起伏,是指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如,比赛时,预令和动令的间隔的时间,不能超过2秒,防止运动员因为注意的起伏而影响成绩。D选项,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与注意分散进行区分一一注意分散是无意识的,被无关事物干扰,具有消极性;注意的转移是有意识的,主动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对象,具有激进性。

  • [单选题]有两个学生,他们各自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的成绩预期是:甲生80分,乙生100分。结果两人都考了85分。甲乙二生的心理挫折,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 甲生的挫折心里小于乙生

  • 解析:题干中甲对自己成绩的预期是80分,乙对自己成绩的预期是100分。结果两人都得了85分,甲的预期目标实现了,而乙的预期目标没有实现。因此乙生的挫折要大于甲生,故选择B。从个体的成就动机角度来说,甲是避免失败的倾向,乙是力求成功倾向。力求成功倾向指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尽快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指为了避免因失败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损时带来的。趋向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

  • [单选题]小丽在学习时,为了记住数字、年代等枯燥无味的知识,常常对其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牢固,小丽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
  • 精细加工策略

  • 解析:在精细加工策略中,对简单知识来说,记忆术是常用的策略,主要有位置记忆法、缩编和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等。对复杂知识来说,主要利用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利用背景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题干运用的是精细加工策略。

  • [单选题]在情绪ABC理论中,B代表( )。
  • 信念

  • 解析:在情绪ABC理论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即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是指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即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C是指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即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故选择A。

  • [单选题]某班上几个同学的学习成绩排名在班级一直处于倒数。班主任怕他们拖班级的后腿,让他们在体育课和音乐课上补语文、数学、英语落下的知识。该老师的做法( )。
  • 不合理,素质教育应该要面向全体学生

  • 解析:题干中老师不让几个成绩排名倒数的学生参加体育课和音乐课,仅仅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参加,违背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该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 [单选题]某班主任制定的班干部竞选条件中规定,成绩在后10名的不能参选,理由是"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别人"。这种做法( )。
  • 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 解析: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所谓教育机会均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题中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教育公正原则,没有给学困生均等的教育机会。故本题选D。考点点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与教育公正是常考考点。考生要准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观灵活运用于教学实际,并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公正原则,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师资格证-初中体育与健康 教师资格证-初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音乐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