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这节课我们已经将课文学完了,下课以后请大家复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预习下一篇课文。
题目: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教师的知识、智慧、感情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标准,要细心总结,灵活运用。以下是教师对《孔乙己》所做的教学结语,不合适的是()。
解析:B项激情式结尾,不仅能够让学生懂得造成空乙己悲剧的原因,而且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给予了深切的同情。C项悬念式结尾,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创新能力。D项比较式结尾,深化了主题,扩展了知识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阅读《武陵春》教学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一位老师在教李清照的《武陵春》时,根据课本里的注释,解释“日晚倦梳头”意思是天色已晚,我懒得梳头。有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觉得‘日晚’是日上三竿的意思。”“敢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得到肯定、鼓励后,学生很高兴地说:“人们的生活习惯是早晨起来以后,梳洗打扮。”“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该教师趁势引导:“究竟是课本对,还是同学说的对呢?我们分组讨论,找出充足的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大部分同学赞成“日晚”就是日上三竿,有的用温庭筠的《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来证明,有的从诗中的思想感情出发来证明。讨论结束后,该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是你们让我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恰当的是()。
该教师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解析: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的回答是分组讨论的成果。
[单选题]阅读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下面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朗读。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读课文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生3:有一个字他读错了。“此中人语云”的“语(yù)”读成“语(yǔ)”了。师:你听得很仔细。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á)”,他读成“夹(jiā)了”。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争论)查一查字典。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师:这个字也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á”。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教师用学生推荐的形式让学生书写和朗读,说明课堂上要完全听从学生的意愿
解析: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不意味着整个课堂都以学生为主,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起到主导的作用。
[单选题]阅读《竹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所讲内容偏离本课的主题.体现教师授课准备不充分
解析:教师以让学生画其自己认为的竹子(画竹)导入,到引出诗人(郑燮)心中的竹子,从而进行一句话总结:“生活中竹子的确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人喜欢它们,画家更是对它们情有独钟,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竹影》”,顺利引入课文,并没有偏离主题,体现了教师深厚的积累和对课堂的把控能力。
[单选题]阅读《背影》教学设计的导入片段,回答问题。(播放歌曲《懂你》,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歌颂父爱的优美语段)老师饱含深情地导入:生活中,也许你忽略了父亲的那一个会心的微笑,那一个鼓励的眼神,那一句唠叨的话语。细细品味,其实那都是父爱的流露。今天,让我们师生共同携手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受他笔下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深情至爱吧。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该导入没有从题目入手,没有较好地解题,并且导入过长,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
解析:导入可以多种多样,不是一定要从文章标题入手。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理念作出了明确规定,下列理解不恰当的是()。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但不可跨学科学习
解析:可以跨学科学习。
[单选题]《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一道课后练习题:“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引导学生对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解析:此题意在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故C项当选,其他都不正确。
[单选题]以下是某位教师对语文教材的作用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
解析:"唯一凭借"错误,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参考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