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语言文字应用
题目:教师开设了“中华楹联赏析”的课程,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解析:“中华楹联赏析”课程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对联常识,重点对其字数、内容、结构、用词、节奏、平仄等方面进行赏析。该课程所属选修课程系列应为“语言文字应用”。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 )是为达到既定德育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时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称。
德育方法
解析: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方式。故选择D。
[多选题]一般认为幼儿最强烈最直接的情绪体验来自( )。
爱的需要
注意的需要
表现的需要
解析:一般认为幼儿最强烈最直接的情绪体验来自爱的需要、注意的需要和表现的需要。
[单选题]阅读某教师《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实现“选择性”》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高中语文课程应该突出“选择性”。在我国的现实情境中,实现“选择性”的突破口是课程要素,而不仅仅是课程设置。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效果有限,它需要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方式、成果的呈现、评价等课程要素中学会选择。从实际状况来看,这些课程要素不能平均用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是急需突破的要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之间必须建立起良性的循环关系。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完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解析:A选项,教研论文针对的是语文选修课程,并没有提及必修课程,分析错误;B选项,实现选修课的“选择性”,不仅仅是课程设置,言外之意是课程设置有利于实现选修课程的“选择性”,分析错误;C选项,教研论文指出“这些课程要素不能平均用力”,也就是是不能兼顾所有的要素,分析错误;D选项,教研论文末尾指出“教师应帮助他们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分析正确。故选择D。
[单选题]学科结构运动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伴随其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
学术中心课程
解析:学术中心课程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科结构运动,倡导通过掌握科学的基本结构和研究方法,发展受教育者的能力。
[单选题]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苏格拉底
解析: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他认为,人天生就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越是秉赋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否则好的秉赋就会使人变得难以驾驭,仅凭财富不能使人有才德,以为富有就不需要受教育的人是愚人。故选择B。A项,柏拉图是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古代哲学家,它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建立了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C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D项,德谟克利特来自古希腊爱琴海北部海岸的自然派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第
[单选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
教育适应生活说
解析:斯宾塞提出了教育准备生活说,也称为教育预备说。他认为教育应当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杜威反对斯宾塞提出的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要适应生活,主张"教育适应生活说",题干所述即为此观点:教育改造生活是陶行知的观点。
[单选题]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实行( )。
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九条规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故选择A。
[单选题]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之为( )。
自我实现的需要
解析:自我实现的需要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故选择C。A选项,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B选项,归属和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D选项,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成长性需要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