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题目: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解析: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处理与亚洲周边国家问题时提出来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初的外交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仇视封锁新中国,A项应为其主要目的,B、D两项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与时间不符;C项与提出背景不符,排除。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唐高宗后期,武则天建议弘文馆直学士刘袆之、著作郎元万顷等以文词召为翰林院待诏,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与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是()。
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解析:从题干看,北门学士表面是“入禁中撰书”。实际是“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与机要”。结合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特点,可以判断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答案为D项。
[单选题]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小农经济兴起
解析:据题干中“治田、宅、桑、衣帛”等信息,可以判断为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C项符合。A项在材料信息中未体现;B项与材料矛盾;D项不全面。
[单选题]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中指出:“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材料主要反映出()。
官方理学实现了宇宙秩序、社会行动和儒家价值观的统一
[单选题]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新文化运动
解析:从材料“1918年”“盲目输入西方学说“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可以推断出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正确答案为D项。
[单选题]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的70年间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
解析:题干中的五个宪法文件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C项正确。
[单选题]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在“文革”后刊登商品广告--天津牙刷;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补酒;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播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直接反映了()。
中国广告业的劫后重生
解析:经过“文革”的十年动乱,广告重新出现在曾以“革命”题材为主的媒体上,直接说明了中国广告业的劫后重生。故选A项。B、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绝对化,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改革开放,故予以排除。
[单选题]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表明()。
“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
解析: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新宪法第31条规定”“特别行政区”等,可知这是从法律上保障了“一国两制”的实施,故B项正确。
[单选题]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围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确立起来了。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