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不正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题目:妈妈怀疑女儿莹莹早恋,进入了莹莹的房间,将莹莹的日记、信件和所有E-mail都翻看了一遍并销毁。其做法( )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故选择D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以前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现在“请请请”也成了某些老师的法宝,不管学生犯了哪方面的错,只要有一丁点问题都要请家长。对于“请请请”现象,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 如果对学生教育后,他能知错就改,就可以不请家长了

  •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尊重家长”规定,教师应正确处理与家长的关系,与家长及时沟通,平等对待家长,尊重家长,与家长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教育中教师要与家长平等沟通,但不能对于学生的任何问题都找家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选择B。

  • [单选题]有的家长常说:“在孩子的眼中,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老师所说的、做的都是正确的。”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幼儿,只要是呈现在眼前的动作行为,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做到( )
  • 为人师表

  •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题干中,正因为学生具有模仿教师的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故选择D

  • [单选题]我国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下列选项中,用于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的称谓是( )。
  • 金兰之交

  • 解析:金兰之交是指情谊契合,朋友间犹如亲人。典故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故选择A。B选项,刎颈之交,是指同生共死,患难与共的朋友。典故最早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的交情,与负荆请罪,将相和,是一个故事)C选项,竹马之交,形容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后引申为青梅竹马,主要指从小认识的异性朋友。典故李白出自《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D选项,忘年之交,指年辈相差很大而结交为友。典故最早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祢衡刚刚20岁,孔融已经40岁了,依然称为朋友)。其它关于朋友的称谓: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三》: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没有杀一个与他的小妄相爱的门客,而是给他准备了许多礼物,把他推荐给卫国国君,对他说:“我们是布衣之交,希望卫国能给你伟大前程。”(白话版)患难之交: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莫逆之交: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典故出自《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四个人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心中没有不悦,便成为朋友)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典故最早出自《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问宋弘,俗话说有钱了就要换朋友,富贵了就得换老婆,是这样么?(白话文版)宋弘回答:‘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古文版)”

  • [单选题]中国古代歌曲《满江红》是歌颂( )的歌曲。
  • 岳飞

  • 解析:宋朝民族英雄岳飞的传世不朽词作《满江红》几百年来总是不断地被传诵、曲调淳厚有力,节奏稳健,抒发了激债、昂扬和壮烈的情绪。故选择B。

  • [单选题]有关中国山水画的表述不对的是( )。
  • 山水画只是呈现自然景观,而不呈现人物形象

  • 解析:山水画往往是人与自然合一,巧妙运用比、喻、兴、借等手法,表现自然和人类感情的推移,使“人一一社会一一自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远远超越自然本身。故选择D。

  • [单选题]先将重量、质地和颜色完全相同的两块球形橡皮泥让幼儿进行重量比较,然后当着幼儿的面把其中的一块压成扁平状,这时,幼儿一般会认为球形的橡皮泥比压成扁平状的橡皮泥更重一些。这说明幼儿的思维具有( )。
  • 不守恒性

  • 解析:题干中的幼儿处于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直觉来思考,尚没有“守恒”的概念,也就是不知道即使形状改变,物体的量是不会改变的。依据题意,故选择B。

  • [单选题]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人数列“7、8、9、11、( )、19”空缺处的数字是( )。
  • 14

  • 解析:前两项和减去6等于第三项,7+8-6=9,8+9-6=11,9+11-6=(14),11+(14)-6=19。考点点拨:数字推理常见规律及解题思路:①在数字推理中,如果是单调递增或递减的数列,各项间的变化不大时,可能是等差数列。②倍数列,顾名思义,相邻项之间存在倍数关系,当然,前一项的几倍加减小数字等于下一项也是一种常见的考法。③和数列,顾名思义,数列存在加和的规律,其中包括两项和是下一项,两项和加减小数字是下一项,相邻两三项求和后的数字存在规律等,本题考查的就是和数列。④多次方数列,数列中有多次方特征极为明显的项,或者是数列的幅度变化无规律可循,借此可以判断出该数列属于多次方数列。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幼儿教师资格 小学教师资格 初中教师资格 高中教师资格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