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E
X线片示相邻椎体边缘模糊、椎间隙变窄
题目:诊断成人脊柱结核最可靠的依据是()
解析:脊柱结核病理改变有两种,一是中心型结核,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好发于胸椎、整个椎体压缩楔变,病变进展快,一般只累及一个椎体。二是边缘型椎体结核,多见于成人,腰椎好发,病变局限于椎体上下缘,很快侵犯至椎间盘及相邻椎体,椎间盘破坏是本病的特征,因而椎间隙很窄。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大块死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骨的滋养血管栓塞
解析:皮质骨的营养贴近骨膜的部分由骨膜下小血管网供给。靠近骨髓腔的部分由滋养血管供给。当脓肿将骨膜掀起时,就使骨膜与皮质骨分离,骨皮质表层即因失去血液供应而坏死。脓液进入骨髓腔和骨小管系统后,滋养血管及其分支栓塞,骨髓内的血液供应也被阻断,使骨皮质的内层也坏死。凡与周围活组织尚未脱离的骨坏死,如炎症被控制,建立侧支循环后,有可能复活。若与周围组织游离,则成死骨,大小不等,大的可包括整个骨干。
[单选题]脊柱结核易发生在脊椎的()
椎体
[单选题]胸椎片发现椎体均匀性压扁成片状,应怀疑()
嗜酸性肉芽肿
解析:嗜酸性肉芽肿(EG)是一种孤立性的组织细胞的非肿瘤性质的异常分化。嗜酸性肉芽肿是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的一种表现,以前称为组织细胞增多症X。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生于5-10岁的儿童,侵犯部位为骨骼和肺。这占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病例的60-80%。黑人本症极少见。嗜酸性肉芽肿可见于颅骨,下颔骨、脊柱和长管骨。男女发生率比2:1。Letterer-Siwe病是暴发性的全身系统性的郎罕氏细胞增多症,常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迅速致命。占所有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的10%。Hand-Schuller-Christian病(HSC)是一种慢性扩散性的郎罕氏细胞增多症形式,多见于老年患者。HSC三联征是指尿崩症,突眼症和颅骨病损。嗜酸性肉芽肿可以转变成上述全身系统疾病。对于中轴骨的侵犯,多见于胸椎,患者年龄通常不满12岁,影像检查表现为整个椎体均匀性压扁成线条状,而上下椎间隙完全正常。
[单选题]急性骨髓炎,骨膜下穿刺抽出脓液后。采取主要措施是()
骨皮质开窗引流
解析:最主要的治疗是骨皮质开窗引流,目的是减少毒血症症状及阻止转变为慢性骨髓炎。
[单选题]男性,53岁,左髋部疼痛1年,伴低热、盗汗、食欲不振及体重减轻。体检:右髋关节呈屈曲畸形,活动受限,Thomas征阳性,血沉加快。X线片示右髋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有骨质破坏,右髋臼有2cm大小空洞,内有坏死骨片。最可能的诊断是()
全髋关节结核
[单选题]男性,11岁。因左下肢外伤后疼痛10天,加重伴活动受限、发热3天入院。缘于10天前跑步时撞伤左大腿,明显疼痛,活动受限,卧床休息后稍缓解。3天前疼痛加重,伴发热,体温高达40℃,在当地医院静滴青霉素后无好转,行X线片检查未发现异常。查体:T38.8℃,P110次/分。左大腿周径35cm,右侧32cm,双小腿周径25cm。动脉搏动良好,感觉正常。
解析:1.入院后应完善全身情况检查,尤其注意查WBC、血沉、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积极控制体温,下肢制动,禁止按摩。实验室检查结果:WBC22.44×10/L,RBC3.75×10/L,PLT386×10/L,C反应蛋白182mg/L,血沉110mm/h,血钾3.4mmol/L,血钠130.2mmol/L。2.局部分层穿刺对早期确诊具有重要价值。若抽得脓液、混浊的渗出液或血性液体时,作涂片检查,见有脓细胞或细菌时,即可确诊。2.穿刺未抽得脓液,仅抽出少量不凝血,革兰染色未发现细菌,送细菌培养。患者出现明显寒战,立即抽血行血培养,约5分钟后患者体温达40℃。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和适当的局部处理。应注意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可以再更改敏感抗生素,不可盲目等待错过治疗时间。MRI检查结果显示左股骨中下段髓腔内见多发斑片状长T1和长T2信号,周围软组织肿胀,脂肪间隙模糊,关节腔内可见少量积液。4.引流越早、越彻底,防止感染扩散和缓解症状的效果越好。可于骨洞内放两根塑料管作连续冲洗吸引治疗。术中骨皮质钻孔后即有少量脓液流出,予开窗引流,脓液送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5.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偶尔为大肠埃希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途径有血源性、蔓延性及外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