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中性粒细胞增多
题目:急性大出血后1~2小时可见()。
解析:本组题考查要点是“白细胞分类计数增多的临床意义”。①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可见淋巴细胞增多。②在急性大出血后1~2小时内,周围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可高达20×109/L。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④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或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处方审核是处方调配中的重要环节,药师应确定处方内容正确无误方可进行药品调配。处方审核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以下叙述中,处方审核结果可判为用药不适宜处方的是()
重复用药
[单选题]主要降低三酰甘油酯(TG)兼降总胆固醇(TC)的药物是()。
氯贝丁酯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主要降低三酰甘油酯(TG)兼降总胆固醇(TC)的药物是贝丁酸类,包括氯贝丁酯、苯托贝特、非诺贝特、吉非贝齐等药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单选题]儿童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为()。
(4.2~5.2)×1012/L
解析:本组题考查要点是“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参考区间”。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在正常情况下几乎占血容量的1/2,故使血液呈红色黏稠的混悬液。红细胞为双凹圆盘形,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的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正常参考区间为:新生儿(6.0~7.0)×1012/L;婴儿(5.2~7.0)×1012/L;儿童(4.2~5.2)×1012/L;成人男性(4.0~5.5)×1012/L;成人女性(3.5~5.0)×1012/L。
[单选题]上消化道出血可见()。
柏油样便
解析:本组题考查要点是“粪外观的临床意义”。米泔水样便由肠道受刺激,大量分泌水分所致,见于霍乱、副霍乱等;乳凝块便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的表现,常见于儿童消化不良等;柏油便粪便黑色有光泽,为上消化道出血(>50mL)后,红细胞被消化液消化所致,如粪便隐血强阳性,可确定为上消化道出血等;由于胆汁减少或缺乏,使粪胆素减少或缺乏,出现白陶土便,见于各种病因的阻塞性黄疸。
[单选题]“必要时”在处方和药品说明书中常见的外文缩写是()。
prn
解析:本组题考查要点是“处方中常见的外文缩写及含义”。餐前(服)在处方和药品说明书中常见的外文缩写是Ac.;静脉注射在处方和药品说明书中常见的外文缩写是iv.;必要时在处方和药品说明书中常见的外文缩写是prn;临睡时在处方和药品说明书中常见的外文缩写是hs.。选项C“Aq.”为水、水剂的外文缩写。
[单选题]慢性肾盂肾炎时,尿中可见()。
白细胞管型
解析:本组题考查要点是“尿液检查的临床意义”。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可产生血红蛋白尿;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还可见红细胞管型;急性肾盂肾炎少见有白细胞管型,偶见有颗粒管型;慢性肾盂肾炎可见较多白细胞管型、粗颗粒管型。
[多选题]调节等渗溶液的计算方法有()。
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冰点降低数据法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调节等渗溶液的计算方法”。调节等渗溶液的计算方法有:①冰点降低数据法:一般情况下,血浆或泪液的冰点值为-0.52℃,根据物理化学原理,任何溶液其冰点降到-0.52℃,即与血浆或泪液等渗。②氯化钠等渗当量法:指与1g的药物成等渗的氯化钠质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
[多选题]调剂部门的药品使用管理实行“五专管理”,包括()。
专用处方
专用账册
专册登记
专柜加锁
专人负责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调剂部门的药品使用管理”。调剂部门的药品使用管理实行“五专管理”,即专用处方、专用账册、专册登记、专柜加锁、专人负责。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E。
[单选题]患者,男性,52岁,阵发性心悸半年,时有胸闷,突然神志不清,呼之不应,不闻气息,人迎、寸口、趺阳脉搏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