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刻舟求剑

题目:下列哪一典故与《庄子》无关?( )

解析:"鹏程万里"出自《庄子.逍遥游》,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材料: 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整齐地把鞋脱下来了。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根据材料所表达的含义作文。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书写。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 解析:【解析】写作思路:   (1)题目立意需通过阅读材料并加以思考得出,主题应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因为材料中说加加林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一进门脱鞋让他体现出对工作的细致和认真并帮他赢得了航天员的选拔。   (2)可以写议论文,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着手,或者写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做法。选择较为灵活,没有固定的套路。   (3)扩充稳重的论据方面较难把握,建议可以搜集相应论据。   (4)我们在生活中都曾有或者见到过各种生活的好习惯,这些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迁移到文章中来,我们也可以使用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中的知识经验来丰富文章内容。   (一)评分标准:   一等(50-38)紧密围绕教育背景、教师身份写作,立意切合"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方法"等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结构严谨、文体明确、语言优美、引经据典、字体优美;(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素养,结合教育场景、学生心理,站在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维度书写)   二等(37-25)站在教师立场思考主题,中心符合"好习惯使人受益"等角度,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文体突出、语言通顺、字迹清楚;(符合教师的职业素养,稍微联系理论和现实)   三等(24-12)中心基本符合题意、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结构基本完整、文体基本符合、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潦草:   四等(11-0)"三观"观念错误,中心偏离题意、不明或立意不当、内容空洞、文体不明、矫揉造作、结构混乱、语病多、字迹难辨。(不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基本写作能力欠缺)   (二)写作硬性扣分项目:写作与文章相关的硬伤主要集中在内容残缺和语言表达基本功上,主要几大硬性扣分项目有:标题:不写,扣5分;文章结尾:不写,字数多于600字,扣10分;少于600字,残文11分以下;语句错误:2个扣1分,5个扣3分,多余5个,字句错误降等,降12分。

  • [多选题]美育的内容包括( )。
  •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生活美

  • 解析:美育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等内容。

  •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 闻鸡起舞

  • 解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A选项这个成语的词源是曹操带兵打仗时候,探子回报前方有片梅林,这时众将士得到鼓舞,暂缓饥渴。所以这个是语言传递为主,典型的第二信号系统。B选项望梅生津,是看到梅子,流出口水,是以前有吃梅子的经历,所以再次看见时候加剧了唾液的分泌。这个是第一信号系统。C选项画饼充饥,不是真的画一张饼,看见就不饿了,是形容谈吐让你觉得可信,在你面前描绘着所谓的蓝图。这是典型的第二信号系统。D选项不是条件反射,这个成语是形容人的勤奋,公道酬勤。

  • [单选题]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更有优越性。( )A.正确B.错误
  • 解析: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题的表述过于绝对。

  • [单选题]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going"的"ing",再教学生学习"playing""Coming"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解释这种学习现象的是( )。
  • 概括化理论

  •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了概括化理论。他认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要素仅仅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这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题目中,学生学会了在动词后加"ing"来表示进行时态的原理,继而对同类的词语也能轻松学习,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概括化理论。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高中英语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高中体育与健康 教师资格证-高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