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肺炎双球菌
题目:患者男,32岁,左眼畏光、流泪1周。眼科检查:Vos0.05,左眼结膜混和充血(++),角膜中央可见椭圆形、带匍行性边缘的中央基质溃疡约5mm,后强性层皱褶,前房积脓约2mm,该患者角膜溃疡可能的病原体为()
解析:患者有带匐行性边缘的中央基质溃疡,伴前房积脓,匐行性角膜溃疡的可能性大,病原体可能为肺炎双球菌。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绿脓杆菌导致角膜迅速融解坏死的主要原因是()
绿脓杆菌分泌的胶原酶降解角膜胶原纤维
解析:革兰阴性细菌角膜感染,多表现为快速发展的角膜液化性坏死。其中绿脓杆菌引起的感染具有特征性,该型溃疡多发于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或戴接触镜引起的感染。也见于使用了被绿脓杆菌污染的荧光素纳溶液或其他滴眼液。起病迅速、发展迅猛,患者眼痛明显,严重的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甚至球结膜水肿。主要原因在于绿脓杆菌产生蛋白分解酶,使角膜呈现迅速扩展的浸润及黏液性坏死,因此导致角膜快速融解的原因选择C。
[单选题]关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病原学描述,不正确的是()
在免疫低下人群中,烟曲霉素引起的感染最为常见
解析:真菌性角膜炎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病率高,有超过105种真菌可引起眼部感染,但主要是镰孢属(茄病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弯孢属(月状弯孢霉菌)、曲霉属(烟曲霉菌)和念珠菌属(白念珠菌)四大类,前三种属丝状真菌,丝状真菌引起角膜感染多见于农民或户外工作人群,其工作生活环境多潮湿,外伤是最主要的诱因。其他诱因包括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造成眼表免疫环境改变或菌群失调,过敏性结膜炎,佩戴接触镜。我国的首位致病真菌已从曲霉菌属替换为镰孢菌属,念珠菌属酵母菌,此型感染多继发于已有眼表疾病(干眼,眼睑闭合不全,病毒性角膜炎)或全身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免疫抑制)。因此正确的选项是E。
[单选题]关于带状角膜变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是主要累及角膜基质全层的钙化变性疾病
解析:带状角膜病变是主要累及前弹力层的表浅角膜钙化变性,常继发于各种眼部或系统性疾病。多见于慢性葡萄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高钙血症(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磷增高而血钙正常(如慢性肾衰竭)等疾病,以及长期暴露于汞剂或含汞的溶液中(如长期使用某些含汞剂滴眼液)。病变起始于睑裂区角膜边缘部,在前弹力层出现细点状灰白色钙质沉着。病变外侧与角膜缘之间有透明的角膜分隔,内侧呈火焰状逐渐向中央发展,汇合成一条带状混浊横过角膜的睑裂区,沉着的钙盐最终变成白色斑片状,常高出于上皮表面,可引起角膜上皮缺损。有时伴有新生血管。重症者表面麻醉后刮去角膜上皮,用2.5%依地酸二钠溶液浸洗角膜,通过螯合作用去除钙质。佩戴浸泡有依地酸二钠溶液的接触镜和胶原帽也有较好疗效。混浊严重者可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或准分子激光治疗(PTK)。因此叙述不正确的是A。
[单选题]患者,男性,1岁,自出生后发现左眼眼球变白,并较右眼小。检查左结膜无充血,角膜成巩膜色样混浊,其表层有分枝血管网从巩膜扩展至全角膜,属非进行性,亦无明显炎症表现。做眼B超未见异常。此时首先需考虑的疾病是()
巩膜化角膜
解析:巩膜化角膜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是一种非进行性,非炎症的角膜先天异常。病变角膜的颜色为巩膜样改变,有新生血管长入。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考虑的诊断是B。
[单选题]在进行角膜移植时,不适当的供体是()
角膜内皮细胞数低于1000/mm者
[单选题]患者,女性,8岁,常规注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3天后出现双眼红、眼痛、流泪、发热,在当地医院用头孢类药物及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次日出现双眼红肿,面部躯干红斑丘疹水泡,予地塞米松及能量合剂支持等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双眼及口唇肿痛,分泌物多,视力逐渐下降,且皮疹蔓延至全身。眼科检查:视力OD0.6,OS光感,右眼睑轻度红肿,皮肤粗糙,内外眦部上下睑粘连,粘连范围内侧约6mm,外侧约3mm,上下睑间粘连处呈淡红色膜状,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弥漫点状缺损,基质层散在小片白色混浊,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瞳孔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应灵敏,晶状体透明;左眼睑轻度红肿;皮肤粗糙,内外眦部上下睑粘连,粘连范围内侧约7mm,外侧约5mm,上睑结膜与角膜粘连,遮盖近4/5角膜,余角膜混浊,眼内结构窥不见。
[单选题]患者,男,50岁,左眼被玉米叶划伤后轻度眼痛、眼红、视力下降1个月就诊,检查:左眼视力0.3,不能矫正,混合充血(+),角膜中下方乳白色溃疡,溃疡致密干燥,形态不规则,周围有浅沟,前房乳白色积脓约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