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8.13
题目:1.01,1.02,2.03,3.05,5.08,( ),13.21
解析:此题的规律为后一个数为前两个数之和,那么3.05+5.08=8.13,故选择C选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下列( )说法正确。
对于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于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故选择A。B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C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本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以及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或者利用通讯、计算机网络等方式提供上述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及其信息的,没收读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违法所得,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处以罚款。D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的事件是( )。
七七事变
解析: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故选择C。A选项,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进攻东沈阳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B选项,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反抗,史称"一二八淞沪抗战"。D选项,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与日军血战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拉开淞沪会战的序幕。
[单选题]甲.乙、丙、丁四人在一起议论本班同学考研究生的情况。甲:"我班所有的同学都考研究生。"乙:"如果班长考,那么学习委员就不考。"丙:"班长考研究生。"丁:"我班有人不考研究生。"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则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甲说假话,学习委员没考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甲和丁的话相矛盾,必有一真一假。则乙和丙说的都是真话。由丙的话为真可知班长考了,再由乙的话为真可推出学习委员没有考,故甲说了假话。故选择A项。
[多选题]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六艺"。( )
解析: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单选题]把学习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 )。
自我提高内驱力
解析:B选项,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习俗水平。A选项,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C选项,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D选项,无此说法。
[单选题]人们把成就行为归因于( )时,成功会感到满意和自尊,失败会感到内疚和羞愧。
内部因素
解析: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在成功时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但如果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外部原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
[单选题]在思想品德四个基本要素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
认知
解析: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抉择。认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故选择B。A项,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C项,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
[单选题]"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教育名言是( )说的。
马卡连柯
解析:尊重和严格要求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来源于马卡连柯"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还提出集体教育原则,指用集体去影响个人,再用个人去影响集体。故选择A。B选项,俄国心理学家,乌申斯基,代表作品《人是教育的对象》。其主要要素与观点指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提现直观性教学原则)。历史地位--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C选项,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支持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强调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D选项,夸美纽斯是教育学之父,作品<大教学论》。他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提出"泛智教育";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多选题]简述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