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教育内容
题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客体是( )。
解析: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客体与主体的概念是相对的。例如,教育者的作用对象是受教育者,这时受教育者就是客体;而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其作用对象是学习内容,这时受教育者就变成了主体,学习内容就成了客体。故选择D。A项,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B项,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C项,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等。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
某寄宿学校负责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题干中司机实在执行学校委派的工作期间因未查人数导致学生受伤,所以应由学校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故选择B。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 )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培养创新精神
解析: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故选择B。
[单选题]开展教学与发展"实验,以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一般发展"概念的提出者是( )。
赞科夫
解析: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单选题]我国近代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
废科举、兴学校
解析: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故选择C。A项,京师大学堂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B项,学堂是古代学校的1日称,学堂在封建社会就已经出现,不能作为近代教育兴起的标志。D项,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单选题]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
普遍与特殊
解析: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单选题]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该测验的( )较高。
信度
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在反复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可靠结果,那么这个测验的信度就较高;否则,信度则较低。难度是指测验的难易程度。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单选题]有两个学生,他们各自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的成绩预期是:甲生80分,乙生100分。结果两人都考了85分。甲乙二生的心理挫折,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甲生的挫折心里小于乙生
解析:题干中甲对自己成绩的预期是80分,乙对自己成绩的预期是100分。结果两人都得了85分,甲的预期目标实现了,而乙的预期目标没有实现。因此乙生的挫折要大于甲生,故选择B。从个体的成就动机角度来说,甲是避免失败的倾向,乙是力求成功倾向。力求成功倾向指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尽快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指为了避免因失败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损时带来的。趋向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
[单选题]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这种行为称为( )。
问题行为
解析: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教学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是需要予以控制、矫正和防范的课堂学生行为。故选择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