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惊蛰

题目:下列节气不在夏季的是( )。

解析:春季:立春、雨水(正月);惊蛰、春分(二月);清明、谷雨(三月);夏季:立夏、小满(四月);芒种、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秋季:立秋、处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冬季: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惊蛰在秋季春天,故选择A。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中学生吴某多次表现出严重不良行为,对学校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校方多次教育无果。依法吴某可以被安排至( )继续接受教育。
  • 专门学校

  •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故选择C。

  • [单选题]赫尔巴特说:教学的概念有一个显著的标记,它使我们非常容易把握研究方向,在教学中总是有一个第三者的东西为师生同时专心注意。相反,在教育的其他一切职能中,学生直接处在教师的心目中。"根据这段话和赫尔巴特关于教学的基本主张,这里的"第三者"最有可能指( )。
  • 知识

  • 解析: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这里的"第三者"最有可能指知识。

  • [单选题]关于义务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义务教育是自愿接受的教育

  • 解析:义务教育是具有强制性的教育,"自愿接受"说法错误。

  •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解析: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故选择D。A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B项,因材施教,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干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C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指每个社会成员在自然、社会或文化方面的不利条件均可在教育中得到补偿。社会成员,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等方面有何不同,都可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 [单选题]学生利用头脑中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是( ).
  • 逻辑思维

  • 解析: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故选择C。A选项,直观动作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要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所要解决的任务目标一般总是直观的、具体的。B选项,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表象是这类思维的支柱。D选项,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这一过程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过程,因为发散思维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个方法。

  • [多选题]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如果某类学生选择成功率为50%的任务,那么对他们来讲,可能的情形是( )。
  • 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增强其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愿望

    对于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动机水平会下降

    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降低其动机

  • 解析:阿特金森的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部分一一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如果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而且另一方面,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降低这些学生的动机。研究表明,这种学生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0%的任务。

  • [单选题]7-11岁儿童认知大体处于( )阶段。
  • 具体运算

  • 解析:具体运算阶段为7-11岁,认知特点有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故选择C。A选项,感知运动阶段为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认知特点有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低级的行为图式;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B选项,前运算阶段为2-7岁,认知特点有"万物有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D选项,形式运算阶段为11-16岁认知特点为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 [单选题]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 柯尔伯格

  • 解析: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故选择B。A选项,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该理论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C选项,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论,0-1.5岁(婴儿期)--培养信任感;1.5-3岁(儿童早期)--培养自主感;3-6、7岁(学前期)--培养主动感;6、7-12岁(学龄期)--培养勤奋感。D选项,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关于公正、责任、欺骗、奖励等道德发展问题,得出了三大研究成果,写成《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

  • [单选题]在心理学实验中,为了使小狗能够区分开圆形光圈和椭圆形光圈,研究者只在圆形光圈出现时才给予食物强化,而在呈现椭圆形光圈时不给予强化,那么小狗便可以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该过程称为( )。
  • 刺激分化

  • 解析: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小狗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是刺激的分化过程。考点点拨:对于条件反射的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考生要能准确地进行区分。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即为本题所述的含义。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高中思想政治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高中体育与健康 教师资格证-高中美术 教师资格证-高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