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申诉和诉讼
题目:学生赵某上课玩手机,被班主任以代为保管的名义没收,赵某多次索要未果,对此,他可以争取的法律救济途径是( )。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提起诉讼。赵某手机被没收,是班主任侵犯了该学生的财产权,所以他可以采取的法律救济途径是申诉或诉讼。故选择C。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四省交界的砀山,安徽省最穷之地。其艰苦,叠文红描述:"躺在床上能看见星星,不是从窗户,是屋顶。"她个人消费,每月不到80元。大部分钱与物,送给需要的学生了。叠文红的做法体现了()的职业道德规范。
热爱学生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规定"热爱学生",要求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题目中的老师把自己大部分的钱物都送给需要的学生了,体现了热爱学生。因此选A。
[单选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解析: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单选题]经过开元时代的长期升平,唐玄宗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唐朝的国运开始由盛而衰。唐朝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是( )。
"安史之乱"
解析:"安史之乱"爆发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华文化从开放扩张到保守内敛的转折点。BC选项,三藩之乱和准噶尔叛乱都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三藩之乱是康熙镇压南方诸位明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战争,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准噶尔叛乱是康熙镇压蒙古准噶尔部,维护祖国北方统一。D选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八王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南下占据中原,史称"五胡乱华";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带领贵族南逃至建业(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动荡不安的南北朝时期。
[多选题]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法又被称为( )。
启发法
问答法
产婆术
解析:苏格拉底法实质上是一种启发,又称为启发法、问答法和产婆术。
[单选题]课堂教学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优点不包括( )。
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解析: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单选题]在教材呈现策略中"温故而知新"属于( )。
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策略
解析: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即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单选题]行动,达到成功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是情绪的( )。
动机功能
解析:情绪的动机功能是指情绪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同时,情绪对于生理内驱力也具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
[单选题]某班制订"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人人学会1~2种小制作、2~3种自我服务的技能"的目标,这表明班级目标建设具有( )。
层次性
解析:班级目标建设的层次性是指在总的目标上分解出不同层次的小目标。题干中"人人学会1~2种小制作、2~3种自我服务的技能"是对"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细化分解,表明班级目标建设具有层次性。
[单选题]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
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可以分为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群体活动。其中,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题干描述的是兴趣小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特长,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故选择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