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22.5
题目:1分子β-羟丁酸彻底氧化为CO和HO生成多少分子ATP()
解析:β-羟丁酸脱氢(NADH+H+)再裂解为2分子乙酰辅酶A,氢进入呼吸链氧化生成2.5分子ATP,2分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20分子ATP(注:NADH+H+和FADH2进入呼吸链与氧化合生成水与ADP的磷酸化耦联分别生成2.5分子和1.5分子ATP是最新算法)。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不能降低丙酮酸脱氢酶体活性的是()
AMP
解析:AMP属于该酶的激活剂。乙酰辅酶A、ATP、NADH是抑制剂。丙酮酸脱氢酶激酶使丙酮酸激酶磷酸化而失活。
[单选题]关于Km值的说法哪项正确?()
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与酶浓度无关
解析:Km值是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与酶浓度无关。Km值可以近似地表示酶和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小则底物与酶的亲和力越大,催化效率越高。
[单选题]含有78个氨基酸的α-螺旋的螺旋长度是()。
11.7nm
解析:α-螺旋结构特点:①多肽链主链以肽键平面为单位、以α-碳原子为转折形成右手螺旋;②每个螺旋圈包括3.6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残基跨距0.15nm,螺距0.54nm;③相邻螺旋之间靠氢键维持稳定,氢键方向与螺旋轴方向大致平行;④各氨基酸残基侧链均伸向螺旋外侧。
[单选题]1分子丙酮酸彻底氧化产生()
12.5分子ATP
解析:1分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有4次脱氢(3NADH+H+、lFADH2)和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生成(2.5×3+1.5×1+1)10分子ATP。1分子丙酮酸先脱氢(NADH+H+)生成乙酰辅酶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共生成(2.5+10)12.5分子ATP。草酰乙酸出线粒体生成丙酮酸,彻底氧化同丙酮酸。
[单选题]糖原分解的关键酶()。
磷酸化酶
[单选题]盐析法分离蛋白质的依据是()。
蛋白质溶液为亲水胶体
解析:分子筛层析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子大小不同来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蛋白质是亲水胶体,其在水中稳定是因为其分子表面的水化膜和电荷。中性盐可以破坏这两个稳定的因素使蛋白质沉淀析出。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溶液的pH不等于其等电点的情况下可以带上电荷,这是电泳的依据。双缩脲试剂可以使肽键显色,这是对蛋白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单选题]果糖双磷酸酶-1的别构抑制剂是()。
AMP
解析: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的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是琥珀酰辅酶A生成琥珀酸的反应,琥珀酰辅酶A的高能硫酯链断裂推动GDP的磷酸化,生成GTP。ATP既是磷酸果糖激酶-1的作用底物(低浓度时结合于酶活性中心),又是别构抑制剂(高浓度时结合于活性中心以外的别位),AMP和2,6-二磷酸果糖是磷酸果糖激酶-1的激活剂,同时别构抑制果糖双磷酸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