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肛管取粪便,作常规检查
题目:男,6岁。在夏季突发高热5小时,呕吐1次,抽搐2次,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心率加快,手足湿冷,BP60/45mmHg。为明确诊断,首选检查是()
解析:儿童,夏季突然发病,有抽搐,休克等表现,应首先考虑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营养不良,并发腹泻、呕吐时,均可导致以下的水,电解质紊乱,但除了()
解析:本题为一理解题,主要考核学生对营养不良状态下水、电解质代谢特点及营养不良合并脱水的临床特征的掌握程度。本题错选率不高,约10%,主要为错选D,少数错选A、B或C。营养不良(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时,常伴有多器官功能紊乱,以及水、电解质的代谢紊乱。患儿脂肪被大量消耗,细胞外液容量扩增。由于ATP的合成减少,细胞膜钠泵(Na+-K+-ATP酶)功能受限,胞内钠潴留,胞内钾、镁降低,而血清钠、钾、镁、钙均降低。即细胞外液处低渗状态是营养不良的重要特征。由于分解代谢增强及尿液酸化功能障碍,容易出现酸中毒。营养不良患儿常易合并胃肠功能紊乱,当有呕吐、腹泻时,容易出现低渗性脱水,血钠、钾、镁、钙等进一步降低,可出现低钙或低镁抽搐。解答本题首先注意这是一道否定题,宜用逐项分析的方法。如上述,低血钾症、低血钙症、低血镁症为营养不良患儿脱水时的常见并发症,故A、B、C可整组排除。而酸中毒可以是任何腹泻均可发生的紊乱,营养不良也不会例外,故D也可除外。如此便只剩下E为可选项。这时应判断E是否合题意,从营养不良儿体液是低渗的特征出发,其腹泻时更不可能产生高渗性脱水。可见从正、反的选择均E莫属。本题涉及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故错选率不高,答错者主要为对营养不良患儿的水、电解质的代谢特点未能掌握。尤其错选D最多,原因是电解质紊乱的基本概念也未掌握,也可能未注意是否定题。
[单选题]动脉导管未闭时,下列哪一项体征一般是不存在的()
三尖瓣区舒张期杂音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动脉导管未闭杂音产生机制和听诊特点的理解及记忆。错选率较高,达25%。主要错选答案为C二尖瓣区舒张期杂音,少数选为A脉压增宽。这是一道否定题,宜选出正确答案作排除性考虑,对找出"不存在"的答案是较合理答题途径。动脉导管未闭杂音听诊的体征取决于其病理生理特点,我们顺着病理性途径就可以找出正确选项。一般情况下,由于主动脉压力较肺动脉为高,故不论在收缩期或舒张期,血液均自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使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连续性杂音,故答案B叙述正确。由于主动脉血流经常流入肺动脉,使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而致脉压增宽,故答案A叙述正确。而动脉舒张压降低,可出现类似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周围血管体征,当脉压显著增宽时,可闻及股动脉枪击声,故答案E叙述正确。在分流量大的患者,因相对性二尖瓣狭窄而在心尖部出现舒张中期隆隆样杂音,故答案C叙述正确。这样就只剩下了D项,如答题时不知其正确与否,但从以上4项肯定是正确的,也只有选D了。而反过来,也可以直接看哪项是错的。由于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在一般情况下,血液均自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属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回流至右心房和右心室的血液减少,故不会引起相对性三尖瓣狭窄所致的三尖瓣区舒张期杂音。理解了这些就容易选出正确答案。错选答案C的原因是未理解动脉导管未闭时,主动脉血分流至肺动脉,肺循环血量增加;回到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的血量也增加,导致二尖瓣相对狭窄而可产生舒张期杂音。
[单选题]缺铁性贫血患儿,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最早出现的改变是()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
解析:这是一道记忆理解题,考核学生对贫血恢复过程中造血、外周血象和临床症状的关系判断。该题错选率不高,主要错选是A,其次是E。该题给予的答案均是铁剂治疗有效的指标,但该题关键要求的要点是"最早出现的改变"。而题目所给选项中A、B、D是实验指标,C、E是非特异性临床症状,要判断贫血改善最有效,最早的改变的指标必然是客观可定量指标,而不可能是非特异性症状,因此,C、E先可除外。判断贫血改善的三个实验指标是哪一个,应结合三者与造血的关系:D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它代表了骨髓造血的活跃,代表新生红细胞增加,是最早的改变,然后才有Hb和RBC的升高,贫血好转后才会面色红润和食欲好转,理解了这些过程,答案就不会选错了。
[单选题]2岁女孩。咳嗽2天,发热3小时,T40℃,就诊过程中突然双眼上翻,肢体强直,持续1分钟。查体:咽红,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无异常,半年前也有相同病史,最可能的诊断是()
高热惊厥
解析: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5岁小儿,常在上感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抽搐时间短,止惊后一般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的其他症状,一次病程中仅发生1~2次惊厥,既往多有高热惊厥史,粪便检查正常。
[单选题]室间隔缺损时不会出现的改变是()
右房增大
解析:室间隔缺损时除心室增大外,随着肺动脉压力增高,肺血管充血后流向左房的血液相应增加,导致左房也可增大。
[单选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生颅骨软化的年龄多见于()
3~6个月
解析:颅骨软化多发生于3~6个月婴儿,方颅发生于5~9个月,鸡胸、漏斗胸发生于7个月以上小儿。佝偻病所致骨骼变化总结如下表格:
[单选题]女婴,5个月,近1个月烦躁、多汗、夜惊不安,查体:头发稀疏,心、肺检查未见异常、不能独坐。就诊过程中突然发生两眼上窜、面色青紫、四肢抽动。紧急处理首选()
苯巴比妥钠40mg肌注
解析:对发生惊厥小儿首先要控制惊厥,首选用药为苯巴比妥钠。
[单选题]5岁女孩,因怀疑先天性心脏病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