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E

川芎、甘草、当归、芍药、阿胶

题目:温经汤与胶艾汤二方组成中相同的五味药是()

解析:温经汤组成:人参、甘草、川芎、当归、丹皮、桂枝、生姜、半夏、芍药、麦冬、阿胶、吴茱萸。胶艾汤组成:阿胶、艾叶、甘草、干地黄、当归、芍药、川芎。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小建中汤组成中不包含的药物是()
  • 芍药、阿胶

  • 解析: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用于虚劳里急证,药物组成:饴糖、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故本题选A,是没有阿胶的。

  • [单选题]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小柴胡汤主治病证()
  • 痰湿阻于膜原


  • [单选题]吴茱萸汤与小建中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 生姜


  • [单选题]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湿滞脾胃

  • 解析:考点: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组成,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功用,治疗湿滞脾胃,证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恶性,肢体沉重等。本方是治疗湿滞脾胃的主方;藿香正气散由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和甘草组成,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用,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等。本方是治霍乱常用方,诸药配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证自愈。

  • [单选题]八正散与小蓟饮子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 木通、滑石

  • 解析:考点: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组成,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用,治疗湿热黄疸,证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不利等。本方为治湿热黄疸第一要方。方中重用茵陈蒿为君,以其最擅清利湿热,退黄疸,栀子为臣,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大黄为佐,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三仁汤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用,治疗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等。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代表方剂,方中三仁相伍,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甘露消毒丹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的功用,治疗湿温时疫,邪在气分。连朴饮有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的功用,治疗湿热蕴伏,霍乱吐利;八正散由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甘草、木通、大黄组成,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的功用,治疗湿热下注,热淋、血淋等证。

  • [单选题]陈某,男,40岁。右口角旁肿痛2天,面部肿胀甚,口难张,右口角旁有一红肿约3cm,根深而硬,伴发热,体温38.7℃。应诊为()
  • 头面疔疮

  • 解析:考点:1.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多发于额前、颧、颊、鼻、颏等部位,部位不同,则名称各异,疖虽亦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6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手足部疔疮按照部位的不同有蛇头疔、蛇背疔、螺疔、足底疔等,初起可有轻微的红肿疼痛,随后肿势逐渐扩大酿脓,脓出后疼痛渐止。2.蛇眼疔应在甲旁0.2cm处挑开引流,甲下积脓应切除部分指甲;蛇头疔切口不可在指掌面正中,以免术后形成疤痕,影响手指的活动和触觉,应在指掌侧面作一纵形切口,必要时应贯穿指端直至对侧;蛇肚疔切口应在手指侧面,其切口长度不应超越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口,切口应足够大,保持引流通畅。3.红丝疔多发于四肢,因有红细丝一条,迅速向上走窜,故名"红丝疔"。该病多在手足生疔部位或皮肤破损之处,有红肿热痛的症状,继则在前臂或小腿内侧皮肤上有红丝一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上肢可停于肘部或腋部,下肢可停于腘窝或胯间,可伴有恶寒、发热、食欲不振、头痛、周身无力等全身症状。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外治应先处理原发病,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成脓应切开引流,溃后用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

  • 推荐下载科目: 中医基础题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题库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题库 中医外科学综合复习题题库 医学伦理学综合复习题题库 细菌性痢疾题库 泌尿男性疾病题库 乳房疾病题库 卫生法规综合复习题题库 中医药条例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