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
题目:现代外科休克的概念是指()。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创伤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是()
循环血容量的丢失
解析:循环血容量的丢失是创伤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单选题]在休克补液治疗选择输液量和输血量的比例时务必使血细胞比容维持在()
35%~40%
解析:在休克治疗中,选择输液量和输血量的比例时,务必使血细胞比容控制在35%~40%,这对血液携氧和血液流动均有利。
[单选题]休克淤滞期在补足血容量后应使用()
扩血管药
解析:1.过敏性休克是由于血管扩张引起,如不及时应用缩血管药物,如肾上腺素将导致患者短期内死亡。2.休克缺血期组织灌注不足,故采取的措施首先应该恢复足够的血液灌注和补足血容量,血容量恢复正常后,如交感兴奋能很快恢复正常而不需要使用扩血管药物。3.休克淤滞期是失代偿期,补足血容量后,应用扩血管药物对于微循环的淤滞常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4.低动力型休克即低排高阻型休克,外周血管阻力升高,所以应使用扩血管药物降低外周阻力,有助于增加心排血量。5.心搏呼吸骤停早期(
[单选题]循环淤血期灌流的特点是()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解析:1.休克早期即循环缺血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小动静脉、微动静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均处于明显的收缩状态,造成组织少灌少流,严重的缺血、缺氧,其中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作用较微静脉更敏感,故收缩更强烈,因此灌少于流。2.休克期也即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因为持续地收缩而处于越来越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造成乳酸酸中毒及大量局部血管活性物质的堆积。此时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中毒耐受性差,对儿茶酚胺的反应降低,血管开始松弛,而微静脉和小静脉对酸性物质的局部代谢产物的耐受性更强,血管继续收缩,造成了多灌少流,灌多于流。3.休克晚期即微循环衰竭,微循环处于不灌不流的状态。4.休克晚期即微循环衰竭,微循环处于不灌不流的状态。5.休克期也即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因为持续的收缩而处于越来越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造成乳酸酸中毒及局部大量血管活性物质的堆积。此时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中毒耐受性差,对儿茶酚胺的反应降低,血管开始松弛。而微静脉和小静脉对酸性物质的局部代谢产物的耐受性更强,血管继续收缩,造成了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单选题]循环衰竭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不灌不流
解析:1.休克早期即循环缺血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小动静脉、微动静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均处于明显的收缩状态,造成组织少灌少流,严重的缺血、缺氧,其中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作用较微静脉更敏感,故收缩更强烈,因此灌少于流。2.休克期也即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因为持续地收缩而处于越来越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造成乳酸酸中毒及大量局部血管活性物质的堆积。此时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中毒耐受性差,对儿茶酚胺的反应降低,血管开始松弛,而微静脉和小静脉对酸性物质的局部代谢产物的耐受性更强,血管继续收缩,造成了多灌少流,灌多于流。3.休克晚期即微循环衰竭,微循环处于不灌不流的状态。4.休克晚期即微循环衰竭,微循环处于不灌不流的状态。5.休克期也即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因为持续的收缩而处于越来越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造成乳酸酸中毒及局部大量血管活性物质的堆积。此时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中毒耐受性差,对儿茶酚胺的反应降低,血管开始松弛。而微静脉和小静脉对酸性物质的局部代谢产物的耐受性更强,血管继续收缩,造成了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单选题]常规抗休克措施应用后血压仍不理想的顽固性休克患者,必要时可试用哪种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解析: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毛花苷C都属于常规抗休克措施。对于顽固性休克,可试用糖皮质激素,机制未明,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的抗炎症、强心作用有关,也因为它是应急状态下机体内量增加较多的激素。故27题选E。
[单选题]患者,女,34岁,宫外孕大出血,血压曾下降至60/40mmHg,紧急手术治疗,术后2天出现少尿,补液2000ml后,尿量无明显增加。查体:血压110/80mmHg,贫血貌,HCO-321mmol/L,血肌酐186mmol/L,尿常规检查示:比重1.015,蛋白(++),血红蛋白80g/L。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急性肾小管坏死
解析:患者因大出血导致了失血性休克,经手术和术后2天的治疗仍少尿,说明休克造成的组织器官有效循环量的剧减,血管的强力收缩已对肾脏产生了严重损害,发生了急性肾小管缺血坏死,目前处于少尿期。
[单选题]应用血管扩张剂治疗休克的作用机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