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教师不需要再过多讲解

题目: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课堂一开始,便是一阵激越的鼓声,伴着鼓声,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然后在激越豪迈的阵阵鼓声中,老师带着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对这一教学设计,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解析: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是要深入理解文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先是这样介绍该文的体裁:“篇幅比较短小,在生动、形象的故事里隐含着一种规劝或是讽刺的意义。其故事中的人物,多是虚构的,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或其他东西被拟人化。”以上概念描述的是哪种文学体裁?()
  • 寓言

  • 解析:题中概念描述的是寓言。

  • [单选题]学习完《(论语)十则》后,老师向学生解释了通假字的概念,并准备列举其他通假字为例,供学生强化记忆。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案例使用的是()。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 解析:A项,见:通“现”,“出现”的意思。B项,反:通“返”,“往返”的意思。C项,扳:通“攀”,译为“牵,引”。D项没有通假字。

  • [单选题]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故”的意义,下列选项中的释义不正确的是()。
  •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因此”)

  • 解析:“桓侯故使人问之”中的“故”译为“故意、特意”。

  • [单选题]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语句表达上经常存在歧义现象,为了让学生学会准确表达,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存在歧义的句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国人在国外的一些举动,往往会被放大,极易引来全社会的严厉声讨,而最多的声讨理由就是“丢了中国的脸”。

  • 解析:A项有歧义,“吉林与辽宁的东部”既可理解为两省的东部,也可理解为辽宁一个省的东部。C项句子存在歧义,“200个”既可理解为修饰“中国人”,也可理解为修饰“字”。D项代词“她”指代不明导致歧义。“她”既可指母亲,也可指女儿。B项不存在歧义问题,故当选。

  • [单选题]老舍的儿子舒乙在54岁时发表了一篇回忆父亲的散文《父子情》,下面关于老舍的说法错误的是()。
  • 老舍的话剧也非常有名,《雷雨》《茶馆》等都是经久不衰的话剧作品

  • 解析:《雷雨》是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作品。

  • [单选题]阅读《雨说》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师:[A]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鸟、草、虫,万事万物均可入诗。而春天,最让诗人动心。有很多诗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下面,我想请同学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古诗词。生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生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生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生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师:[B]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希望大家能够多积累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师:[C]春雨常常和温柔、亲切、喜悦、轻松联系在一起。但不同的诗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春雨。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就写得别具一格。诗人在文中描写的春雨是什么样的?哪些句子让你们印象特别深刻呢?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雨说》(学生读课文)生:我觉得春雨具有奉献精神。生:我觉得诗中的“雨”就像母亲。生:我认为这雨是善良的、温柔的。师:[D]谢谢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好,那咱们就带着这些感觉听读一遍录音。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不过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 解析:带着问题读课文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既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不包括()。
  • 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习作

  •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7~9年级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学设计题库 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综合练习题库 教学实施题库 阅读鉴赏题库 汉语言基础知识题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教学评价题库 教学评价综合练习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