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按Delete键

题目:题目在选定了整个表格之后,若要删除整个表格中的内容,以下哪个操作正确( )。

解析:如果要删除表格中的内容,按Delete键。故选择D。A选项,“删除表格”按键,是删除表格本身,而非内容。C选项,Space空格键,无法删除表格内容。D选项,Esc键,无法删除表格内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铭铭问吴老师“天上哪颗星星最亮?”吴老师说:“老师也不知道、回家后我们都去想办法找答案,好不好?”这说明吴老师能做到( )。
  • 引导幼儿探索

  • 解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指出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及时介入和引导,使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材料中老师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待儿童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幼儿的探索兴趣,故选择D。

  • [单选题]明明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老师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周围的小朋友经常在老师面前告他的状。老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很伤脑筋,经常在教师中批评他,盛怒之下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老师的做法( )
  • 不可行,该做法违背了热爱学生的职业道德,会伤害到明明的自尊心

  •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中要求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故选择C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对民族乐器琵琶归类正确的是( )。
  • 弹拨乐器

  • 解析:我国民族乐器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四类。民族乐器琵琶属于弹拨乐器。故选择A。

  • [单选题]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必须在”二战”后归还中国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
  • 开罗会议

  • 解析:开罗会议: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即:开罗会议),此后的1943年12月1日,美国白宫发表宣言,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明确提出了台湾及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故选择C。A选项,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B选项,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美英苏三个大国在之间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维持外蒙古现状,苏军在苏德战争结束后2至3个月对日作战,中国领土)、联合国问题。这次会议为战后世界格局带来深远影响。D选项,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美、英、苏3国首脑会务,商讨战后问题。其中,美英中三国政府领袖公告”(史称《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

  • [单选题]某大学寝室有8人,三个是广东人,一个是北京人,有两个是北方人,一个是保送生,三个是贫困生。假设上述介绍涉及该寝室的所有同学,则下列关于该寝室同学的判断与题干有矛盾的是( )。
  • 有两个贫困生是广东人

  • 解析:此题可用代入排除法解决。将C项代入,则题干涉及的人包括3个广东人(包括2个贫困生)+2个北方人(包括1个北京人)+1个保送生+1个非广东的贫困生=7个人,与涉及所有8个同学矛盾。故选择C项。

  • [单选题]幼儿教师在组织本班幼儿进行教学活动时,通常会把教室的门关上,以防外面的噪声导致幼儿( )。
  • 注意的分散

  • 解析:注意的分散主要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噪声易导致幼儿注意分散,因此应关闭教室门,保持室内安静。故选择A。

  • [单选题]幼儿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 )。
  • 解析:锌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缺锌,就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格矮小、创伤愈合慢、食欲不振、味觉与嗅觉减退等现象。

  • [多选题]材料: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不仅体现于显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根植于隐性的思维模式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得如此绵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方法论和辩证法原则,得益于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辩证矛盾思维即是其中之一。   辩证矛盾思维特别注重时间性。既然矛盾双方之间的辩证运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时间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必须是参与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辩证思维特别看重“时机”,追求“时中”。   “时中”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蒙”卦的《彖传》:“蒙,享。以亨行,时中也。”意思是说,蒙卦表示希望亨通,所以,以通来行事,是符合“蒙”这个时机的。可见,所谓“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合乎时宜”,二是要“随时变通”。中而非时,不谓之中。同样,时而不中,更不谓之中了。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韩国的国君韩昭侯准备修建一个高门,但他的谋士屈宜臼却奉劝他不要这么做。屈宜臼说:“如果你非要修建这个高门,恐怕你还等不到这个高门修建完,就要死了。为什么呢?因为时机不对。国君在自己家修建一个高一点的门楼,搞得气派一些,有错吗?没有错。当年我们国富民强的时候,你如果修建一个高门,肯定没有问题。可是今天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秦国去年刚刚攻占了我们的宜阳城,我国元气大伤,你偏偏要在这个时候修建高门,势必会使百姓离心,将士散德,韩国的败落就不可避免了。”结果,韩昭侯没有听屈宜臼的劝告,而屈宜臼的预言也应验了,高门还没有修好,韩昭侯就去世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正如屈宜臼说的那句话;“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时。”意思是说,我所说的时间,不是客观的时间,而是参与到事情当中来的时间。在合适的时间做一件事情,效果会很好;在不合适的时间做同一件事情,往往会很糟。这正是“举事而不时,力虽尽而功不成”的道理。   正因为此,中国文化对时间非常敏感,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相时而动,顺势而行。   《中庸》中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宋代学者朱熹在注释“时中”时也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即是指,“中庸”,是因“时”而“中”的,并非骑墙、折中,更不是简单、僵化的“中间地带”。“时中”又是何其之难!因为它在实践中很难把握,你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抓住它,然后照本宣科地去实践。但是,认识到这种困难并不是坏事,因为你一旦明白了“时中”的艰难,就会有一种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又会让你在行为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相时顺势,减少犯错。   (摘编自祝和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问题:   (1)辩证矛盾思维为何特别注重时间性?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2)追求“时中”,对个体而言有何价值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 [多选题]材料   在开展“烧烤店”游戏前,大一班的李老师加班加点为幼儿准备了烧烤架、烧烤夹、以及各种逼真的“鱼丸”“香肠”“土豆片”等食材;大二班王老师没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自己去寻找,搜集所需材料,幼儿游戏情景,分别见图1(大一班)和图2(大二班)   问(1)哪位教师的做法更恰当(4分)   (2)请分别对两位教师的做法进行评析(16分)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幼儿教师资格 小学教师资格 初中教师资格 高中教师资格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