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王阳明
题目:古代中国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这位思想家是( )。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思想家强调个人关于孝悌的实践先于对孝悌的认识,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观点。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倡"格物致知",C项符合题目要求。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志目录是( )。
《汉书·艺文志》
解析:史志目录是指正史、国史中的艺文志及各种补史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也是第一部正史目录。
[单选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
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做出了如下阐述: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故是从小学中高年级(三年级以上)开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变化。考生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段设置的新变化。
[多选题]教育既有社会依存性,也有自身相对独立性。( )
解析:教育的社会依存性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人口和生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上。同时,教育又有相对独立性,即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不平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多选题]教学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只有确定了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才能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向着预定的方向进行。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老舍作品人物形象的是( )。
祥林嫂
解析:祥林嫂是鲁迅作品《祝福》里的人物。祥子是《骆驼祥子》里的人物,秦二爷是《茶馆》里的人物,祁老人是《四世同堂》里的人物。故选择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