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阅读某教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第16小题。
案例:
师:课文中用了多个不同的动词表达"走",找一找。(学生找出相关动词:"爬""跑""移""攀""踏""探""踩"等)
师: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与"走"相关的动词?
生:是为了避免呆板和单调。
师:也有这一作用。不过,这些动词可能包含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呢,大家找找看。老师先举个例子,我觉得"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中"飞跑"两字就用得很好,它写出了活泼的童心,让我们一下就感受到五个小男孩的活泼好动。
生:"一面跟着他们跑"的"跑"有意思,五个男孩顽皮果断,是"飞跑"。而"我"先有所犹豫,后来被大家激将,才"跟着他们跑",更多的是随从,是好奇。
生:"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蹲"和"靠"字用得很好,写出了"我"处境的危险、内心的恐惧。我们害怕的时候经常就是"蹲"着、"靠"着的。
生:"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这个"攀"字写出了那些孩子动作的老练。
师:是啊,面对危险,其他的孩子因为有经验,行动有板有眼,"攀爬"是沉稳的表现。"攀"既点出了孩子们爬山的熟练,又鲜明地衬托出"我"的胆怯。其实,还有"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的"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能分析一下吗?
生:这个"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智慧。父亲不是直接去救孩子,而是一步一步教孩子下来:先让孩子找到下面的岩石,然后告诉孩子具体的方法--"踏到那块岩石上"。让孩子觉得克服困难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好脚下的条件,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境。
师:在父亲的帮助下,儿子有变化吗?
生:有的。"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里的"探"字体现出"我"从胆怯谨慎变得勇敢,生命中注入了自信的琼浆。
生:这里的"踩"字用得也非常好。"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踩到了安全,终于完成了脱险的历程。"踩"字,刻画了受到磨炼走向成功的孩子形象。
师:父亲在紧急关头唤起了儿子的勇气,更为儿子赢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今后,儿子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会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从而增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问题:
16.(1)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提问的目的。(10分)
(2)评析该教师课堂反馈的方法和效果。(10分)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材料: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衷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选自林庚《说(易水歌)》)
问题:
(1)文章论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怎样理解"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10分)
一首诗所描写的是某一个人物,但是也能使阅读这首诗的人们产生共鸣。所以"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3分)
[多选题]有人说,沉默是金,因为祸从口出,许多麻烦往往因为自己的多嘴,而且沉默还可以表示深沉,表示有城府;有人说,慷慨是金,因为在当今社会里,只要你能大方地给,必定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有人说智慈是金……也许都不错,但我认为,热情、主动才是真正的金,是自己拥有的金,才是别人无法抢夺的金。主动,就是从时间上超前一步,是九点钟要赶到的,你不妨八点五十分赶到,这样你就不用担心搭不上急驶而来的时代列车。主动,就要从范围上扩大一些,要你了解衬衫,你不妨顺便了解一下西装、领带以及鞋子和帽子,这样你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主动,就是从程度上再加深一层,为什么在键盘上这么简单地敲击几下,文字就输入了?别的输入方法是不是会更简单?主动,从动作和态度上力求积极一点儿,敏锐一点儿,当别人尚未意识到时,你已经强烈地意识到了;当别人刚刚起步时,你已经走在途中了;当别人正想找你时,你已敲门进去了……人生不能被动,生活需要主动。只有主动,才能不断地获得上进的机遇;只有主动,才能超越别人;只有主动,才能牢牢地把握胜券。
《主动是金》朱华贤《中国校外教育(优等生)》2008年第5期
问题:
(1)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主动",请简要概括。(4分)
(2)文章为什么说主动是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10分)
[单选题]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 )。
关键期
解析:题干描述即教育要抓住儿童的关键期,适时而教。
[单选题]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避免失败的倾向
解析: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故选择B。
[单选题]在心理学实验中,为了使小狗能够区分开圆形光圈和椭圆形光圈,研究者只在圆形光圈出现时才给予食物强化,而在呈现椭圆形光圈时不给予强化,那么小狗便可以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该过程称为( )。
刺激分化
解析: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小狗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是刺激的分化过程。考点点拨:对于条件反射的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考生要能准确地进行区分。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即为本题所述的含义。
[单选题]“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体现了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
环境
解析:题干这句话的意思是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黑土一样黑。这句话体现了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
[单选题]学习完《最后一课》后,教师布置了以下作业。
(1)谈谈对以下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
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对上述作业的设计意图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设置第(3)题对学习课文内容毫无用处,浪费学生时间
解析:第(1)题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A项分析正确。第(2)题强调理解课文的思想情感,是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需求而设置的。B项分析正确。第(3)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通过变换写作视角改写课文来体会课文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同时体会作者写作方法的巧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C项分析正确,D项分析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