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欣赏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汉族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以“小舞台”的形式导入 (1)用“中国民歌赛歌会”的表演方式,与学生共同演唱一组中国民歌。 (2)教师参与“小舞台”表演,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3)赛歌会小结,引出课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 (二)探究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1)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2)比较两首《茉莉花》。 ①学唱东北、江苏《茉莉花》的主旋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两首《茉莉花》在旋律进行、节奏、风格上各自的特点。 ③交流总结。 南方民歌:细腻、柔和,旋律以级进为主。 北方民歌:豪放、粗犷,旋律起伏较大。 (3)欣赏分辨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 ①欣赏南方民歌《孟姜女》《无锡景》和北方民歌《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 ②请学生区分其不同并进行交流。 (三)探究汉族南北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1)讨论形成汉族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原因。 (2)师生交流。 ①地理环境与民歌风格的形成有关。 ②地方方言与民歌风格的形成有关。 ③补充影响民歌风格形成的其他因素。 ④小结:地理环境对民歌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方言与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的性格、生产方式等都影响了民歌风格的形成。 (四)民歌的发展 (1)请学生说说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曲目。 (2)唱唱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 (3)从不同角度欣赏几首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比较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 ①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花儿与少年》片段。 ②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印象?刘三姐》花絮片段。 ③民歌《茱莉花》片段。 (五)学生谈感想 (六)课堂小结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教师有效管理课堂的前提条件是( )。
  • 了解和研究学生

  • 解析:暂无

  • [单选题]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转换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
  • 社会流动功能

  • 解析: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 [多选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0分)

  • [单选题]先学会了讲俄语的中国人再学习法语时,学得比其他人快、好。这是属于( )。
  • 正迁移

  • 解析: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懂得英语或俄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等。

  • [多选题]班级管理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为主要管理对象。( )
  • 解析: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班级的构成要素及影响班级的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通过构建优秀的班级,帮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的一系列活动。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而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

  • [多选题]根据心理学常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只要不断地练习,成绩就会成直线式稳定上升

    考试中想考好就能考好,这是因为动机和效果是一致的

    在睡觉前背诵英语单词效果更好,是由于没有受到影响

    学骑自行车,只要单纯地反复操作和机械重复即可,投有技巧可言

  • 解析:选项A中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练习的频率,还取决于学生自身、教师以及其他社会因素。选项B中动机和效果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一致,在任务难度较大时,低水平动机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选项C中错误在于不是没有受到影响,而是由于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选项D错误,学会骑自行车需要操作技能的掌握。故本题选A,B,C,D。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高中英语 教师资格证-高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高中思想政治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 教师资格证-高中体育与健康 教师资格证-高中信息技术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